防范“先用后付”隐形陷阱
◎ 宋波

 

    “一觉醒来,爷爷通过‘先用后付’买了54件商品,求助是否可退。”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求助信息,引发了大量关注。近期,“为啥莫名其妙就开了‘先用后付’”“‘先用后付’开通容易取消难”等话题登上热搜榜。

    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今天,“先用后付”作为一种创新的支付方式,迅速在各大电商平台普及开来。它允许符合条件的用户在购物时先0元下单,待收到商品并确认满意后再进行付款,确实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

    然而,便捷背后往往隐藏着风险。不少消费者反映,“先用后付”的开通过程过于隐蔽,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被“套路”开通。这一现象,犹如网购路上的“隐形陷阱”,让人防不胜防。然而一旦开通,想要取消却变得困难,繁琐的操作流程让人晕头转向。这不禁让人感叹:“先用后付”易进难出,何谈自主选择?

    默认勾选、诱导点击、关闭入口隐蔽……这些设计套路让消费者在无意识中“被开通”,实质是以技术优势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任何支付工具的推广都应以充分告知为前提,而非利用信息差“暗度陈仓”。

    除了取消难的问题,“先用后付”还容易诱发冲动消费。在“0元下单”的引导下,消费者往往陷入非理性消费的陷阱。

    面对“先用后付”这种新兴的消费模式,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规范与使用。

    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看待这一新型支付方式。在享受其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在选择是否开通“先用后付”功能时,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实际需求做出明智的决策。

    同时,电商平台也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网民规模已达1.5亿,但仅23%能够熟练使用移动支付功能。当技术创新跑在用户认知之前,平台有责任填补这道鸿沟:在页面设计上避免“一刀切”的交互逻辑,为老年用户提供放大字体、语音指导等适老化服务;对使用“先用后付”的年轻用户,主动推送消费提醒和还款预警,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监管层面同样不能缺位。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电商平台的监管力度,规范其经营行为,防止其利用“先用后付”等新型支付方式侵害消费者权益。同时,还应该加大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和理性消费能力。

    “先用后付”的争议,实质是数字经济时代效率与安全如何平衡的问题。我们乐见技术创新带来的消费变革,但坚决反对以“进步”之名侵害消费者权益。希望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平台收起“技术套路”,监管部门筑牢“规则围栏”,消费者练就“理性眼力”,真正让这种创新支付模式释放便利价值。

 

当前:A3版(2025年02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