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微山县高楼乡紧紧围绕生态转型、绿色发展,聚焦共同富裕,狠抓渔湖产业提升、农文旅融合、电商产业发展三条主线,健全完善集农产品生产、加工、休闲观光、特色产品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打造以农带旅、以旅促农、文旅结合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的乡村振兴之路。
党建引领 织好产业带富“一张网”
根据地理区位,高楼乡串联高楼村、翁楼村、利民村、盐店村、昭阳村5个村,成立藕花虾田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联合党委,形成资源阵地共享、发展项目共建、特色产业共谋、决策事务共商、乡土人才共育等6项工作机制。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定期开展共建活动,探索构建规划共绘、产业共富、环境共美、设施共享、文化共通发展模式,持续擦亮湖区党建品牌,提升支部领富能力。实施“先富带后富,区域共同富”帮扶机制,按照产业特点,16个村结对共建,形成“先进”带着“后进”跑的共富格局。
以蝗区治理改造为重点,高楼乡先后投资3200万元建成万亩藕虾生态共养产业示范园区。创新实施浅水藕与小龙虾共养生态模式,有效解决了农田尾水污染问题,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多赢局面。目前已推广面积5.2万亩,获“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水生蔬菜试验示范基地”称号。创新养殖模式,党支部书记带头先行先试,探索建立大闸蟹和南美白对虾混养模式,成功实现南美白对虾淡化养殖,获评全国河蟹产业科技创新奖。
大力实施池塘生态改造,建立零污染、零排放、外封闭、内循环的高效生态养殖模式,累计完成3.5万亩蟹塘生态改造任务。创新引入“按揭渔业”模式,发放鲁担惠农贷1360户3.76亿元。在全省首创“地方财政补贴型内塘螃蟹水文指数保险”,建立了大闸蟹养殖风险分担机制,推广面积近10万亩。推进大闸蟹“五统一”工程,建立大闸蟹产业分化模式,有计划、分步骤推广精品蟹养殖,提高成品蟹规格和质量。建设永胜、利民等2处水产批发集散中心,打造大闸蟹、小龙虾集散交易中心,抓好“微山湖”品牌授权工作,利民现代渔业、钱海养殖农场等32家企业入选授权使用名单。
协同融合
开辟增收致富新路径
高楼乡把旅游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制定《高楼乡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意见》,围绕“康养、慢游、乐飨”三大主题编制全乡旅游发展规划,构建“一线一街一区”三大片区的旅游发展格局,打造以一日游、周末游、休闲游为主的短途旅游目的地。依托万亩藕虾生态共养示范区精心打造藕花虾田景区,坚持引入社会资本与激发民间投资并举,改造民宿、茶室、美食街商铺,新增垂钓基地、酒吧、渔家美食等旅游业态,丰富旅游元素。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渔家文化等本地独特文化资源,建设微山湖渔家水街景区,推出团建培训等主题产品。规划水上观光、环湖步道和渔家风情体验等3条旅游精品路线,全力创建4A级旅游景区。
积极发展电商产业,出台《高楼乡促进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相关措施》等6项政策,建设电商直播产业园,免费为13家电商企业提供办公场地、办公设备,打造共享直播间15间400平方米,提供创业指导、业务培训、企业孵化、咨询服务、电商信息推送等一体式服务。健全完善电商运营、直播带货等营销机制,常态化举办创作技能提升培训班。
招引人才
凝聚乡村共富向心力
高楼乡依托省级党建综合示范阵地高楼乡党群服务中心,建设“莲心”服务站、人才会客厅等服务载体,开展英才家乡行等活动,招引各类优秀人才112名。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先后与上海海洋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签订协议,设立科技工作站,为养殖、种植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挖掘、培育乡土人才,成立“乡村振兴顾问团”,定期举办养殖技术培训、共富发展座谈交流会等活动。选拔产业致富带头人、网格员、志愿者组建社会基层治理队伍。
创新实施基层社会治理“1338”机制,由1个领导小组统筹调度,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强化“三个联动”工作方式(即加强与县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县信访局、县法院等部门纵向协同联动;加强部门间沟通配合,抓好重点领域、事项管控的横向联动;依托司法所、法律顾问对重要案件召开联席会议开展集体研讨),压实乡村两级矛调中心公开监督机制、即接即办机制、教育疏导机制等8项机制,以制度创新探索走好多元共治、创新发展之路。全面推行网格员“1+N”模式,推动党建、政法、民政、农业等多网融合。创建“瑞姐说事”等湖区基层调解品牌,营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实现和谐共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