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残疾人托起“稳稳的幸福”
──记“中国好人”王玮平
◎ 本报记者 李林晅

 

    “张姨,您好呀!最近身体怎么样?”“我们给您带来了大米、食用油,还有刚买的麻花。”……2月7日下午,王玮平和天津津一助残公益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们,前往天津市河北区望海楼街道看望残疾人张灵(化名)。

    今年55岁的王玮平,是天津津一助残公益服务中心创始人,参加公益已有33年。2012年开始,王玮平致力于助残公益事业。13年来,她用爱心帮助社会困难群体,像一缕阳光,让残疾人感受到了人间温暖。在她的带动下,263名残疾人从“受助者”变为“志愿者”。这些年,她先后荣获“天津好人”、天津市优秀志愿者等称号。今年1月,王玮平荣登“中国好人榜”。

    王玮平热心公益,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小时候,王玮平的父亲经常会把蒸好的馒头、熬好的粥分给村里生活困难的村民,她的母亲会主动帮助邻居做手工活。父母这些实实在在的做法,在王玮平心里埋下了担当奉献的种子。工作后,王玮平积极参与助学、助老、助困等志愿服务活动。

    一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经历,开启了王玮平的助残公益之路。那是2012年初,王玮平接到肢体残疾人阎伟(化名)的求助信息,希望她能在一次活动中为10余名肢体残疾人提供服务。活动当天,王玮平不仅帮包括阎伟在内的10余名肢体残疾人推轮椅,还热心地帮他们拍照。“那天,我发现‘推轮椅’要时刻保持平衡,操作起来并不简单。”活动中,王玮平意识到,助残公益是难事儿,也是有意义的事情。活动后,她决定专注于助残公益。

    于是,在往后的8年时间里,王玮平坚持每个月参与助残公益活动。在帮助残疾人出行的路上,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志愿服务活动中,都有王玮平的身影。这期间,王玮平的助残公益之路也越走越宽,从一个人的志愿服务,发展到拥有30名志愿者的团队。2020年,天津津一助残公益服务中心成立,王玮平担任理事长。
    作为团队负责人,王玮平深知责任重大,不仅要有坚定的意志,还要有出色的专业能力。为此,她利用空闲时间学习轮椅操作、盲杖使用的正确方式,以及手语、特殊孩子的心理干预方法等。她还常入户走访,了解残疾人的实际需求,为残疾人解决了取快递难、买菜难、整理家务难、理发难等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经过入户走访,我了解到很多残疾人不敢出行,哪怕无障碍设施已经很普及了,但出行还是他们无法逾越的‘鸿沟’。”2020年11月开始,王玮平带领团队开展“出行在天津”体验地铁无障碍设施活动,致力于打通残疾人出行“最后一公里”。“我和志愿者们一起,利用半年的时间,乘坐体验了天津地铁全部线路,并考察了地铁站的无障碍设施环境及地铁站周边公交站环境,在相关单位、部门的支持下,制作了《助障服务便民手册》并分发给有需要的残疾人,还为视障群体制作了‘特供版’。”王玮平告诉记者,这几年,《助障服务便民手册》一直在不断完善更新。

    细心的王玮平还发现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除了物质帮扶,对残疾人心理上的慰藉和支持也至关重要。于是,王玮平带领团队围绕“助行、助学、助困、助乐、助医”,着力搭建政府、社区与残疾人之间的桥梁,为残疾人搭建“5+1”的“精准长效互助”帮扶平台,让更多的残疾人融入社会,享受阳光。就这样,“24度爱”精准帮扶助困志愿服务活动、“津爱意浓 情满新春”走访慰问项目、“康见和美”助医活动、大手拉小手——一起“童”行助学活动、“津一杯”才艺展示等相继开展,帮助残疾人实现“微心愿”。

    “‘津一杯’才艺展示是近两年新策划的活动。残疾人可以利用‘津一杯’的舞台展示才艺,也可以成为整场活动的执行者,参与现场的秩序维持、舞台搭建等。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帮助残疾人树立信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也能够做成事、做好事,活出生命的精彩。”王玮平告诉记者,“助残公益这条路,我会一直坚持走下去!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行动起来,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奉献爱心。”

当前:A1版(2025年02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