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能够陶冶情操、丰富情感,还具有传递价值观念、塑造人格特质的潜在功能。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明确了音乐等艺术学科的美育价值,也强调要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此,高校在音乐教育中应深入挖掘艺术课程的育人价值,并积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丰富学生的音乐艺术体验,促进学生审美情感、思想观念以及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
一、加强顶层规划设计,构建协同育人格局
在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而要想保证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学校应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教育目标和方向,找准音乐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点,并整合优势资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音乐学习和生活之中,从而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例如,为了把思政培根铸魂和音乐启智润心有机结合起来,某音乐学院在党委的领导下进行了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在实际工作中,学院设立了以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为主要负责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开展调研和协调,以推进思想政治课程的建设;校党委书记与马克思主义学院保持联系,负责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工作,并制定了《校领导“结对子”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制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对子”联系院系制度》,从而建立了校领导、思政课教师与各院系之间的“一对一”三级直接联系机制,以促进学校整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此外,学院党委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专门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工作,并着力解决影响思政课程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进步的师资配置、办公空间、专项资金等关键问题。通过这样的系统性设计,高校构建了协同育人的教育格局,也有效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渗透与融入。
二、优化音乐课程内容,着力打造育人课堂
课堂是实现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主阵地,也是实现课程育人的主渠道。基于此,高校应深入挖掘音乐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并依托优质教学内容开展课堂教学,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让他们在系统培养中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例如,某高校艺术学院教师在打造《音乐欣赏》课程的过程中,积极对接专业需求,并以红色文化渗透为重点,以党史发展脉络为轴,以不同时期的红色音乐作品为载体,着重突出音乐欣赏方法和技巧的教学,实现了对教学内容的多元重构,形成了《音乐欣赏<歌声唱响一百年>》的内容体系。
根据这一课程内容体系,教师在声乐课堂上组织学生欣赏了《我的爱人你可听见》这一作品。该作品是歌剧《长征》第五幕过雪山草地时彭政委所演唱的一段咏叹调,既表现了彭政委对远在他方的妻子的浓浓的思念之情,又展现了身为军人的伟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红军战士能够长征胜利的坚定信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从视听阎维文老师的表演视频开始,进而分析中国原创红色史诗歌剧《长征》,使学生通过歌剧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苦过程,以及中国工农红军为理想与信仰而奋斗牺牲的崇高信念,并以此缅怀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接下来,结合作品特点开展了练声、歌剧人物角色分析、歌词朗诵和歌曲演唱等活动,促使学生深入了解、体验和感受“长征精神”“革命互助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也让学生学会用精准的演唱技巧(呼吸、共鸣、美好的音色)表达歌曲的情感和精神内涵。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指导,学生提升了音乐素养,学会了运用声音和形体动作来呈现艺术,同时也体验并感受了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三、突出音乐专业特色,营造思政教育氛围
音乐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在课程育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学习音乐理论来提升艺术素养,还可以通过大量的演奏、演唱和创作实践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审美情趣、塑造自己的价值观念。基于此,高校在音乐教育中应立足专业特色,定期组织开展艺术活动,以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促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巩固理论素养、提升思想境界。
例如,为进一步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红色旋律,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某艺术学院邀请钢琴演奏家举办了以“红色旋律,热爱祖国”为主题的钢琴思政讲座音乐会。在音乐会上,演奏者声情并茂地讲述了演奏曲目背后的故事,并利用精湛的技艺和深情的演绎,让《黄河协奏曲》《南平颂》《我和我的祖国》《信仰的颜色》《我爱你,中国》等经典曲目重新焕发生命力,也让现场学生在琴声中感悟艺术之美、情感共鸣和精神滋养,并在欣赏音乐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音乐欣赏结束后,演奏者还与现场学生互动交流,邀请多名同学上台进行演奏,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音乐素养,并针对同学们演绎作品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指导,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从而鼓励学生利用音乐素养展示自己在新时代下的责任和担当。这样的钢琴思政音乐会是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重要体现,它通过美育促进了德育的落实,也营造了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接受了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感受到了音乐传播的“红色”能量,进而提升了学生利用音乐表达自身思想政治素养的意识和能力。
四、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拓宽课程思政渠道
在高校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过程中,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是拓宽课程思政渠道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背景下,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在音乐教育中,高校、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深入基层,促使他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并紧密契合社会需求,立足新发展阶段社会文化文艺需求,积极履行艺术服务社会的职能定位,在社会实践中达到知行合一。
例如,为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赓续红色精神谱系,某高校音乐学院着力打造“红色文艺轻骑兵”实践团,组织学生深入纪念馆、街道社区等场所开展寒假社会实践,引导他们用音乐铭记历史、传播红色之声。实践团成员在教师的带领下来到革命纪念馆,并以钢琴演奏、小合唱等形式表演《我和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等作品,向来纪念馆参观的群众开展文艺演出,以表达对祖国未来的美好祈愿。接下来,实践团成员又来到了当地的社区,开展校社共建文艺演出活动。在活动中,实践团带来精彩节目,如独唱《黄水谣》、双簧管重奏《萱草花》、小提琴独奏《花好月圆》、合唱《新四军军歌》和《新安旅行团团歌》等,展现新时代好青年的风采,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也为社区注入浓厚的艺术氛围。在演出活动中,学生们通过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努力促进文艺服务群众,让“社区小舞台”成为文艺先锋的最前沿,营造良好的社区文艺氛围。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音乐专业的学生提升了服务社会的能力,强化了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让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得到检验和强化。
总之,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还能在无形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进而提升艺术课程的育人价值,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随着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今后,高校在音乐教育改革中还应继续以科学思想为指导,不断提升自身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积极打造艺术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并持续探索音乐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之路,努力培养出既具有艺术修养又具备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作者单位:皖西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