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绿色生活方式的培育已成为移风易俗的重要内容。从“光盘行动”到“垃圾分类”,从“绿色出行”到“无纸化办公”,一场静悄悄的“绿色革命”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这些改变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更折射出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移风易俗,移的是铺张浪费之弊,易的是环保意识之新。过去,婚丧嫁娶中的大操大办、节日庆典中的铺张浪费,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与生态文明理念背道而驰。如今,简约适度的消费观念、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正在成为新的社会风尚。
广东茂名市 办年例,来种树
◎ 毛文名
年例承载着广东茂名人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与深深祝福。年例,作为广东省茂名市延续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曾是乡邻欢聚、宴饮祈福的高光时刻。然而,铺张浪费、攀比排场的旧俗一度让年例背负“负担重”之名。
传统民俗不可没落,移风易俗迫在眉睫。为打造年例文化新风尚,使其更具特色和意义,今年开年之初,茂名在积极探索年例的创新发展之路上,找到了“办年例,来种树”的新做法。
“办年例,来种树”宛如一阵春风,让年例文化与绿美茂名建设深度交融,为茂名传统年例注入了全新的文明内涵,让绿色与希望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在“绿美广东”战略引领下,茂名市政府将年例习俗与生态建设结合,通过倡议书、党建动员、乡贤带动等方式,推动“绿色年例”成为全民共识。春植绿启新程,现在茂名各地将年例习俗与绿美生态建设巧妙结合,培育出“先锋林”“巾帼林”“金花林”等多个主题林。村民们的观念悄然转变:“比排场不如比种树”“为村子添绿才是真喜庆”。
从“宴席”到“绿树”,茂名年例的蜕变,不仅是习俗的革新,更是一场生态文明的启蒙。当每一株“年例树”生根发芽,它们承载的不仅是节日的祝福,更是乡村振兴的绿色希望。未来,这片土地上的每一片新绿,都将成为“绿美广东”最生动的注脚。
上海宝山区高境镇
倡导广大家庭绿色文明过节
本报讯(施丹)近日,上海市宝山区高境镇妇联以“绿树新风——移风易俗 家家受益”为主题,组织开展家庭行动日活动,倡导广大家庭文明过节,进一步弘扬绿色文明新风尚,推动养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活动中,巾帼志愿者围绕《宝山区绿色低碳生活家庭指引》开展宣讲,从家庭生活的“衣食住行用”五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旨在引导社区家庭养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同营造和谐美好的社区环境。倡导社区家庭转变思想观念,传承好家风,通过言传身教,以个人带动家庭、家庭带动社会的方式,将绿色健康的生活理念传递给身边的每个人,引导大家争做绿色文明新风的积极倡导者和自觉实践者。
宣讲后的“碳普惠”宣传环节,巾帼志愿者们普及绿色低碳生活知识,指导现场居民注册“碳普惠”账号,帮助居民们通过绿色低碳行为积攒碳积分、兑换礼品。活动现场还安排了有奖竞答、元宵灯笼制作、绿植种子卡片赠送等互动环节,不仅增强了参与者绿色健康的文明意识,也加深了社区家庭对绿色低碳、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等文明新风尚的理解和认同。
海南海口市琼山区
公园式婚姻登记点为爱加分
本报讯(孙春丽 吴梓茜)2月14日是情人节,不少新人选择在这天领证结婚,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凤翔登记点(以下简称:凤翔登记点)一片喜庆氛围。
近年来,海口多地打造“最美婚姻登记处”,同时在凤翔湿地公园开设登记点,让登记结婚更有仪式感、氛围感。
坐落于旖旎风光中的凤翔登记点,粉红氛围爆棚的公园步道、喜气洋洋的陈列装饰,因一条别具一格的“幸福路”悄然走红,成为浪漫新地标。
沿着迈瀛河畔蜿蜒而行的“幸福路520号”,串联起湿地生态与婚俗文化的独特韵味,两旁的路灯牌面诉说着不同阶段结婚纪念日的温馨故事,步道两侧,“囍”字点缀,心形与同心锁图案铺满路面,沿途的爱心立牌与粉红泡泡交织,这里成为情侣们打卡、许愿的甜蜜圣地。
作为海南省首个落户湿地公园的婚姻登记机构,凤翔登记点跳脱传统政务大厅模式。选址于鸟翔鱼跃、生机盎然的湿地公园,借四周绿意作天然幕布。新人在此完成领证仪式,象征着“春风十里,山海为证”,让婚姻登记从传统的办公流程蜕变为一场充满生态美学的浪漫仪式。
“现在提倡婚俗改革,我们登记点就是帮男女双方减轻负担,打造温馨浪漫的登记环境。”海口市琼山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凤翔登记点主任廖横斌表示,在空间设计上,凤翔登记点将琼山的传统“福”文化与“风雨同舟、相濡以沫、责任共担、互敬互爱”的中华优秀传统婚俗文化相结合,借助凤翔湿地公园的生态名片,打造温馨、时尚又浪漫的婚姻登记场所。登记处内特设“婚俗文化展陈区”,通过互动装置展现琼岛婚嫁习俗,让婚姻登记成为一场文化沉浸之旅。
“有喜事种喜树”值得借鉴推广
◎ 刘予涵
在广东四会市城中街道下㘵村,有一片喜事林。家有喜事的村民,可在该地种上一棵树,表达祝福、留下纪念,为村中增添绿意。伴随着“家有喜事,就种喜树”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喜事林中的“喜树”越种越多,成为村民幸福生活和村里移风易俗成果的见证。
家有喜事如何庆贺?根据传统观念和习俗,大家多会选择设宴庆祝,大操大办,甚至盲目攀比,既费时费力又伤财,喜事渐成负担。近年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移风易俗取得一定成效。但如何倡导喜事新办,创新移风易俗方法路径,让更多群众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理念,成为各地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
四会市城中街道下㘵村通过创新思路,划定一片喜事林,村民以“种喜树”这种绿色环保的方式庆贺喜事,既能寄托对喜事的祝福,又能扭转群众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办喜事的想法,还能改善生态环境,营造植绿、爱绿、护绿的社会氛围,无疑是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好做法。
更何况,将“喜事”与“植树”相结合寓意美好且意义深远。比如,种下“爱情树”,记录“喜结连理”的瞬间;种下“添丁树”,传达“开枝散叶”的喜悦;种下“事业树”,寄托“欣欣向荣”的期盼。随着树的茁壮成长,这份祝福会历久弥新,树木俨然成为生动的“记事本”和“回忆录”,让喜事的幸福感在时间上不断延续。
喜事伴树长,开出文明花。各地不妨借鉴“有喜事种喜树”的经验做法,以植树庆祝喜庆事,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让“有喜事种喜树”成为一种文化、一种风尚、一种习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在乡村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