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持续热映,不断刷新票房纪录,其现象级票房更是引发了一连串文化热潮。这部取材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动画电影,处处体现着中国式审美,它的成功,向全世界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
近年来,取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层出不穷,不仅赢得了广大人民的喜爱和认可,更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那么,这些作品的出现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各地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如何更好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围绕这些问题,近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屡屡“破圈”
脚踩风火轮、手持乾坤圈、腰缠混天绫……从《哪吒之魔童降世》到《哪吒之魔童闹海》,从“我命由我不由天”到“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银幕上,哪吒不屈服于命运、不遵从世俗的形象令观众印象深刻,灵感源于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青铜“结界兽”、四川方言的太乙真人等亦是圈粉无数。
2月23日,在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某电影院外,记者遇见了带着7岁儿子“二刷”《哪吒2》的观众李冉,她告诉记者:“故事精彩,人物鲜活,画面和特效都很棒,孩子特别喜欢电影里面的两只结界兽,打算抽时间再去一趟金沙遗址博物馆和三星堆博物馆,让孩子沉浸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哪吒2》不仅在国内带来一连串文化冲击,更以惊艳之姿漂洋过海,进入全球视野,为世界看中国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一位英国观众在社交媒体上分享道:“这是一部很棒的动画电影,不仅带来了欢笑和泪水,还展示了丰富的中国传统神话故事,非常震撼。”
在《哪吒2》持续热映的同时,2月20日晚上7点30分,在位于成都市中心的四川大剧院,舞剧《三国志》正式首演。“该剧以西晋史学家陈寿撰写《三国志》的十年艰辛历程为主线,通过舞蹈语汇与多媒体技术的创新融合,将其心怀理想、坚韧不拔的创作精神和著史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舞剧《三国志》总导演马东风介绍,该剧是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的重要举措之一,以舞剧形式展现中华民族智慧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凸显川人坚韧、豁达、执着的品格,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魅力。值得一提的是,该剧首演门票很早便售罄,各项数据均打破了舞剧演出纪录。
去年秋天,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的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一上线,便因其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创新的游戏设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这款游戏,中国故事、建筑、文博古迹、民乐等乘风“出海”,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多元精彩。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动画电影《哪吒2》、舞剧《三国志》、3A游戏《黑神话:悟空》……近年来,一件件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作品在科技赋能、叙事创新之下屡屡“破圈”。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向前奔涌。
创新探索激发文旅消费热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各地各部门不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将文化基因转化为当代文化生产力。
随着《哪吒2》热度持续攀升,“跟着吒儿去旅游”也成为近期热门出游方式。在“中国哪吒文化之乡”——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哪吒行宫、天池公园、旧州塔等与哪吒文化紧密相连的自然风景、人文遗址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打卡”。近年来,宜宾开展了一系列哪吒文化保护工作,成立了哪吒文化研究会,创排出舞蹈《哪吒闹海》《哪吒魂》,编写了杂技剧本《哪吒》、川剧剧本《太子哪吒》,制作了动画片《少年英雄小哪吒》,同时开展哪吒民俗文化节及各类相关的民俗活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如今,“哪吒文化”已成为宜宾市一张旅游文化名片。
在陕西省西安市大唐不夜城,春节期间,一部以兵马俑为主角的VR影片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在虚拟现实、投影、全息影像等多媒体技术的加持下,观众戴上VR眼镜,便能与“兵马俑”跨时空对话。“和‘兵马俑’面对面,视觉冲击力很强,文物好像从历史走到了‘眼前’。”来自江苏省苏州市的游客徐文这样评价道。
在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中,主角椿与族人共同生活的土楼,原型便是福建省龙岩市的永定土楼。近年来,龙岩市依托独具特色的客家土楼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文旅产业,强化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打造了《天涯明月刀》和非遗一台戏《客》沉浸式演出,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如今,永定土楼景区已成为集乡村旅游观光、传统文化体验、非遗技艺研学等于一体的文旅产业集群,吸引大量游客,不断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百姓增收致富。
此外,河南省洛阳市传承弘扬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着力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融入生活,重点培育了龙门石窟、隋唐洛阳城等一批城市IP,吸引大批游客;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将仫佬族剪纸元素融入服饰、箱包、家居等,在推动非遗传承发展的同时,助力村民就业增收……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各地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通过时代化表达、产业化赋能等路径,持续激发文旅消费热潮。
在创新创造中赓续中华文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新时代新征程,如何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让中华文脉绵延繁盛,这是一项极具意义且充满挑战的任务。
“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的融合中,存在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的问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武侯区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李兵在受访时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每一个元素都是一座宝藏。他强调,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后蕴含的价值观、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同时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有机融合,加强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让古老故事借助数字化表达,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李兵也谈道,当前文化 IP打造跟风现象泛滥,缺乏独特文化内核,他建议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历史文化元素,并从中提取独特文化符号,通过推动文化IP的跨界合作,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创新性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
四川现代歌舞剧院副院长吴蝶在舞剧《三国志》中扮演陈寿的妻子,她在受访时表示,文化精品需要不断打磨,建议文化作品要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与养分,把历史中的经典人物、经典故事等借助现代表达方式塑造出来,构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IP,再通过舞剧、动画等形式呈现给观众,让更多人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从而去了解历史,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关键在于青少年。”“中国好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山戏法第五代传承人贾博涛表示,要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建议在开展“非遗进校园”的同时,将非遗技艺融入校园社团实践,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知文化魅力。同时,要利用新媒体,生动讲述传统故事,吸引青少年关注;还可组织学生前往非遗工坊、博物馆等地开展文化研学活动,让传统可触摸、可参与、可体验,潜移默化地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