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边疆育桃李 民族团结谱新篇
——记“中国好人”麻爱彦
◎ 本报记者 刘旭飞

 

    黑龙江省黑河市孙吴县第三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麻爱彦,扎根边疆二十八载,用青春和汗水浇灌出一朵朵绚烂的“民族团结之花”,不仅促进了各族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被师生们亲切地称为“民族团结的使者”。今年1月,麻爱彦荣登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

    以文化人

    构筑民族团结“心”家园

    “要促进民族团结,最根本的就是要增强文化认同感。”这是麻爱彦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深知,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她带领全校师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个角落。

    走进孙吴县第三小学,仿佛踏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民族文化长廊。中华民族大家庭长廊、红色教育长廊、科技探索长廊、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长廊……这些由师生共同打造的文化长廊,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更成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麻爱彦利用校园内的走廊、墙体、操场等室内外空间,引导孩子们利用废旧材料,将传统文化、航天科技、红色基因等多种元素融入创作中。长廊里师生的原创作品达4500余件,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师生们的心血和智慧,更展现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魅力。

    “我经常思考的一件事就是,如何做好适合孩子们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麻爱彦告诉记者,在她的引导下,孩子们自主开发了“爱我中华”等15个游戏项目,在游戏中了解祖国山水、民族历史、地域风情等,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心。

    创新课堂

    激发民族团结新活力

    “在教育事业中不断奉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麻爱彦的座右铭。麻爱彦说,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课堂”,必须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为此,她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在孙吴县第三小学,特色课堂成为了孩子们的最爱。舞蹈社团里,孩子们学跳蒙古族舞蹈《我站在草原望北京》,他们挥舞着手臂,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机器人社团里,孩子们三五成群,认真组装着机械版的龙舟、汽车等;手工课堂上,孩子们用易拉罐制作的苗族服饰、京剧头饰、铠甲等作品,令人叹为观止。这些特色课堂不仅满足了孩子们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需求,更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

    “孩子们在创作中不仅学会了技艺,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魅力。”麻爱彦说。她带领孩子们绘制巨型黑龙江省地图、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祖国山水、民族历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近年来,学校还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与科技相结合,取得了丰硕成果。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铲雪清运装置”“一种洗手液挤出装置”“一种手机稳定器”“一种桶装水取水装置”4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这些发明不仅展现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更成为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

   勤勉垂范

    引领民族团结新风尚

    作为学校的党支部书记、校长,麻爱彦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全校师生。因此,她始终以身作则、勤勉垂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引领着民族团结的新风尚。

    做规划、筹措资金、改造校舍、打造校园文化……麻爱彦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学校建设与发展。她还把老师们的健康和生活放在心上,让大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不断提升工作幸福感、归属感。或许正是因为她这种赤诚待人、坚守初心的教育情怀和忘我的奉献精神,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带动全校教职工积极参与到学校改革创新的大潮中。

    麻爱彦还十分注重国防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机结合。她开设了学习国防知识等7大特色课程,让孩子们不断增强“我为祖国守边疆”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同时,她还主动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浪卡子县阿扎乡小学建立联系,通过线上交流、书信往来等形式,开展手拉手联谊活动。

    “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中国是一个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是这个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麻爱彦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民族团结的理念,用真挚情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当前:A1版(2025年03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