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市海淀区清河街道立足深化全国文明城区创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培育“清河友邻文化”,弘扬“微文明”、汇集“微力量”,形成了“文明引导、文明观察、文明志愿”为核心的三大文明元素,文明已成为清河人乃至海淀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强大力量。
坚持引领融入
文明引导发挥新动能
清河街道现有文明引导员74人,分布在清河街道西二旗地铁站、清河高铁站、辖区主要路口和公交站台。2024年,因引导动作规范、言语文明得体、服务热情周到,清河街道文明引导员队伍受赠锦旗6面、表扬信10余封。
注重典型示范效应发挥。为营造文明友善的社区良好风气,清河街道依托“北京榜样”“感动海淀”选树活动,深入基层挖掘身边的“清河榜样”,推选文明引导员雷冠弟、廉国英为典型榜样,利用“美丽新清河”微信公众号宣传他们热情服务、拾金不昧、规范引导的事迹,发挥典型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掀起比学赶超、争先创优新风尚,推动形成崇德向善氛围。
清河街道还积极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大力开展“强国复兴有我”宣讲活动,成立以文明引导员、社区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医务工作者、文史专家为成员的宣讲队伍,多次邀请文明引导员开展“共筑交通文明线”主题宣讲,号召大家共同关注交通安全,维护良好的交通秩序,营造文明和谐的交通环境。
突出文明交通规范指引。积极传播“先下后上、不拥挤、不插队”的文明乘车理念,大力倡导为老弱病残孕人群让座,为每一趟列车的顺利停靠与出发保驾护航。开展“礼让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交通路口文明出行宣传,积极参与清河高铁站东广场志愿服务,帮助旅客迅速熟悉站内环境,快速进站乘车。对于行动不便的旅客,文明引导员给予特别关照,全程陪同至进站。
坚持自治赋能
文明观察焕发新活力
2022年7月,清河街道毛纺南小区五位居民受聘为海淀区首批“文明观察员”。为进一步推动更多的“清河友邻”们成为清河向善向美向好的文明力量,结合街道年初确定的“打造城市更新样板间、开放人工智能场景库、丰富基层治理万花筒”三大主攻方向,统筹“社区+园区+商圈”,于2024年8月29日正式启动“清河友邻”文明观察行动。
“清河友邻”文明观察行动旨在挖掘更多的文明观察员和文明观察团等社会监督力量,通过“观民意、观民生、观民风,聚民心、聚民智、聚民力”三观三聚行动,持续推动观察记录问题的解决,以此黏合“友邻同心圆”,打造独具特色的“清河友邻朋友圈”,推动人人都是清河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守护者、传递者。
优化升级,推动友好商圈建设。推动商圈发展和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依托“清新暖”小哥金牌驿站为快递小哥提供全方位便利服务,建立海淀区首个新就业群体“友好商圈”,揭牌成立“小哥学堂”。结合万象汇紧邻社区、学校等实际情况,积极协调万象汇在地下停车场施划错峰停车区,提供100个停车位供周边业主使用,并在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改造期间提供106个车位供教职工使用。主动治理为万象汇广场购置无噪智能分频定向广场舞一体机,有效缓解广场舞对周边小区居民扰民问题。
创新引领,保障科技园区发展。深入调研广泛商量,开通清河火车站-小米科技园、元中心的专线摆渡车,为周边道路施划非机动车停放区5500米,改善园区周边道路交通、非机动车停放等环境秩序。协调元中心地下停车位错峰向周边居民开放,缓解周边居民停车难问题。服务保障京蒙“两小时创新圈”建设,作为先导区的牵头单位,围绕资源挖潜,启动开展辖区闲置或低效老旧厂房空间资源再利用的路径研究。
邻里守望,完善居民社区服务。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政治引领力、组织领导力、统筹协调力,不断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服务群众水平,团结各方力量凝聚治理合力。调整优化网格划分,组建由网格员、社区民警、志愿者、物业管理人员等多元主体构成的网格服务团队,明确各自职责,形成合力。
坚持培育认同
文明志愿得到新拓展
街道各基层党组织深入践行“大家商量着办”的过程中,居民自治意识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清河街道各个社区内涌现出群众自发成立的、致力于在社区开展为民服务、公益慈善、邻里互助、文体娱乐等活动的志愿团队。为强化力量整合、凝聚形成合力,借鉴“西城大妈、朝阳群众”等耳熟能详的社会治理名片,将各社区志愿团队统称为“清河友邻”,队伍成员从社区党员、物业人员、楼门长扩展为各行各业的清河居民,目的在于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利用熟人心理倡导互帮互助的文明理念,构建“清河友邻一家亲”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文化发展守正创新。立足清河地区独有的历史文化和科创优势,坚持文化传承和思想创新,推动清河艺术馆免费对外开放。通过举办文化采风、艺术沙龙、摄影讲座等活动,充分展现清河地区人文风貌、发展变化、建设成就,日均访客50余人,增强地区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全方位展现清河文化脉络,赋能精神文明建设提质高效发展。
文明风尚浸润人心。坚持“法治德治善治”三位一体,提品质、促发展,保民生,城市精细化管理成风化人效果显著。统筹辖区资源,培育了“蒲公英妈妈”“巾帼服务队”等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品牌,强化社区志愿服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