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肃省泾川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把深化移风易俗、培树文明新风作为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按照“制定一个工作方案、聚焦两项整治重点、突出三类人员示范、运用四种宣传方式、开展五项特色活动”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移风易俗改革工作向纵深发展。
制定一个方案明思路,让基础“强”起来。县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移风易俗工作,制定印发《泾川县治理高额彩礼薄养厚葬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实施方案》,明确高额彩礼、薄养厚葬、典型培树等五项重点整治任务,细化17项工作举措,将责任分解落实到15个部门单位和14个乡(镇),确保任务、举措、责任、督导“四到位”。建立县级领导包抓乡(镇)、城市社区领导班子成员包抓村(社区)责任机制,靠实村(社区)“两委”班子责任,全县221个村(社区)全部成立红白理事会,通过修订村规民约,将婚丧新风、孝老敬亲、村庄环境卫生整治等内容纳入其中,通过教育、规劝、奖惩等措施加强婚丧事宜引导和管理,引导群众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将移风易俗工作融入日常、抓在经常。
聚焦两项重点破难题,让制度“立”起来。坚持把“薄养厚葬”和“高额彩礼”整治摆在突出位置,明确重点,精准发力。在治理薄养厚葬方面,积极倡导“一碗泡馍”(羊肉泡、小饭汤)办丧事,发布《泾川县“一碗泡馍”办丧事倡议书》,开展“一碗泡馍”办丧事承诺签名活动,选取30个村(社区)先行开展试点工作,倡导开展孝老敬亲“六个一”活动,营造“厚养薄葬、文明殡葬”的良好社会氛围。在治理高额彩礼方面,制定“一个限高”标准,由乡(镇)负责对辖区内从事婚介人员、司仪人员、红白理事会会长、“准丈母娘”进行全面摸排,并登记造册,由民政局牵头,对婚介人员、司仪人员开展专题培训。县委宣传部联合民政局、团县委、妇联等部门组织开展“六个一”宣传引导活动,在全县树立婚事新办简办的文明新风。
突出三类人员抓示范,让标杆“树”起来。坚持把党员干部示范、道德模范引导、身边典型说教作为有力抓手,严格落实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婚丧事宜报备制度,把纪律执行和落实情况纳入年终述职、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必须报告事项。在“三类人员”示范引领下,常态化选树培育各类先进典型285人(次),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群众、影响群众、带动群众。持续擦亮“理论快递送下乡”“理论快递进社区”宣讲品牌,组织群众党员、致富典型、道德模范等128名“理论快递员”常态化深入小区楼院、田间地头、集贸市场、便民服务网点等亲民化的宣讲地点,采取快板、小品、三句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零距离、面对面宣传普及“除陋习、讲文明”的具体行为和实际举措,引导干部群众树立“婚事新办、喜事简办”的良好导向,达到面子“看轻”、宴席“瘦身”、人情“减负”、幸福“加码”的效果。
运用四种方式强引导,让宣传“活”起来。坚持把新闻宣传、网络宣传、社会宣传和典型选树四种方式作为有效推手,在泾川门户网站、“阅泾川”客户端等县级媒体开设“深化移风易俗 倡树文明新风”专栏,通过“网、端、微、屏”等,广泛宣传报道全县移风易俗好活动、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120余篇。乡村自办的“民”星闪耀·“乡”聚甚欢村晚等活动,通过精心编排《彩礼风波》《说泾川》等节目,将移风易俗相关内容巧妙融入其中,被人们津津乐道。同时充分利用电子屏、宣传栏、文化墙等载体开展移风易俗宣传3.6万余场(次),营造移风易俗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开展五项活动树新风,让成效“实”起来。创新“一张照片送温暖、一碗泡馍办丧事、一份礼品做宣传、一次兑换引风尚、一场宣讲聚合力”“五个一”特色活动,让移风易俗活动走“新”又走“心”。为60岁以上城区老人免费拍摄生活照、家庭照3场40人(次),制作发放“婚事新办 喜事俭办”“丧事简办 厚养薄葬”“移风易俗新风尚 美德健康新生活”等标语的围裙、搪瓷杯、倡议书、一次性纸杯等,组织“抵制高额彩礼 倡导文明婚俗”“倡树文明殡葬新风”等系列宣传活动65场(次),累计发放移风易俗“礼包”2.5万余份(个)。开展积分兑换洗衣液、晾衣架、电炒锅、烧水壶、一次性纸杯等活动680余场(次),兑换积分8.6万分,兑换物品价值6.2万元,“小积分”兑换出践行乡风文明的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