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从政策宏图到社区末梢,从科技赋能到文化深耕,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社会发展的“软实力”与“硬支撑”,在民生关切与政策设计中持续升温,两会的讨论既是对过往经验的凝练,亦是对未来路径的叩问。从“一老一小”的急难愁盼到文旅融合的文化惠民,从社区治理的文明细节到未成年人成长的深层护航,本期观点以两会声音为镜,照见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多维实践与创新路径。
筑牢精神之基 赋能时代发展
◎ 殷建光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奏响了精神文明建设迈向新高度的奋进旋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可为人民奋斗赋能、为时代发展点灯,更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完善制度机制,用好关键举措。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我们要将其融入教育、文化、社会治理等各个领域,通过学校教育的系统传授、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社会环境的广泛熏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从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到开展“身边好人”推荐活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激励着人们向上向善。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公民道德建设,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关键举措。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如同一座座灯塔,照亮了社会文明进步的道路。在城市,加强环境整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城市更具魅力;在农村,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文明乡风,让乡村焕发新貌。同时,通过开展志愿服务、诚信建设等活动,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营造互帮互助、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尚。
运用重要手段,铺就重要途径。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和档案等事业,加强智库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哲学社会科学为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新闻出版传递信息、引导舆论;广播影视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学艺术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档案事业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智库的建设则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社会科学发展。优秀的文艺作品,如《觉醒年代》《山海情》等,以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展现时代精神,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深化全民阅读活动,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可以启迪智慧、陶冶情操。通过建设书香社会,开展全民阅读活动,鼓励人们多读书、读好书,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聚焦时代重点,展示文明风采。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通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加强心理健康辅导、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等措施,持续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推动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在新时代的新使命,通过开展网络文明传播活动、加强网络素养教育,让网络成为传播正能量的新阵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从乡村的“村晚”,到城市的文化艺术节,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升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通过举办文物展览、开展非遗传承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是展示中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举办国际文化活动、加强对外文化传播,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改革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办好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积极发展冰雪运动和冰雪经济,推进群众身边的运动场地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预,让年轻一代在运动中强意志、健身心,是精神文明建设在体育领域的重要体现。
时代发展阔步奔腾,精神文明与时俱进。我们应在守正创新中深化价值引领,在系统集成中激活文明基因。这不仅是一场关乎民族精神重塑的深刻变革,更是面向未来的文明对话——以更丰沛的精神滋养、更深厚的文明底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生生不息的文明力量。
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明白人” 为养老破局提供支撑
◎ 唐伟
“当前,社会上对养老行业人员存在偏见,很多年轻人不愿意进入养老服务业。”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养老服务业是一个颇具潜力的领域,不仅能够为年轻人提供广阔的就业机会,还能有效应对我国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吸引更多年轻人进入养老服务业,为该行业注入新活力。
之前,很多不同层级的人大代表建议,每个社区按照常住老年人的比例设置一定的养老服务“明白人(养老服务专岗或专员)”,实现养老服务供需无障碍对接。作为养老服务的核心支撑要件,让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养老服务行业已迫在眉睫。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已超越家庭范畴成为必须应对的社会问题。目前,社区养老因为具有公益属性,承担着兜底功能,在整个养老体系中具有基础地位。时下,随着各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成立,以及大量社区干部和志愿服务人员参与,养老服务的基础保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社区养老的体系建设也越来越成熟,依托社区服务的家庭养老,成为养老模式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社区养老实现了数量的覆盖,但在质量保障上还存在着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笔者认为,这正是由于社区养老服务“明白人”的不足,使得老人个性化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对于高质量的养老护理人才,笔者认为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熟知养老业务的行家里手,二是熟悉所联系或服务的老年人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的生活起居、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需求,并能提供针对性服务的人。
时下,无论是社区干部还是志愿者,或者是外聘的其他人员,都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即以普适化代替了个性化,在照料的方式上很难做到精准有效。笔者认为,有了社区养老服务“明白人”,或许就能真正解决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但是,养老服务“明白人”无论是兼职还是专职,只有做到“真明白”,才会有“实服务”。培养社区养老服务“明白人”的本质,还是要做到让专业人做专业事。只有养老服务的提供者实现了专业化、专职化,社区养老服务才能走出一条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的道路,社区养老服务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统一禁养犬名录,守护公众安全
◎ 江德斌
近年来,随着一些犬只伤人事件的发生,养犬问题受到社会关注。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四川雅安市教育考试院院长、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庹庆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他拟建议统一公布全国禁养犬、大型犬名录,把更多的危险性犬只纳入全国禁养犬名录。养犬一律实行圈养、拴养,对拒不执行者依法进行处罚。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犬已成为许多家庭的乐趣之一,犬只数量逐年攀升。与此同时,犬只伤人事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大型犬、烈性犬等危险犬只,一旦发生伤人事件,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威胁到群众的生命安全。
笔者认为,统一公布全国禁养犬、大型犬名录,将更多危险犬只纳入禁养范围,是从源头防控犬只伤人风险的关键。目前,各地禁养犬、大型犬名录存在差异,使得一些危险犬只在管理宽松地区可能被饲养,甚至悄然流入其他地区。而在全国统一禁养名录,可以让各地在养犬管理上有更明确、一致的分类标准,亦便于监管执法。同时,将更多的危险性犬只纳入禁养范围,也能强化禁养犬只类别管理,进一步减少犬只伤人事件的发生。
同时,要求养犬一律实行圈养、拴养,并对拒不执行者依法处罚,能够有效规范养犬人的行为,减少犬只随意伤人的机会。这一要求看似严格,但实际上是对养犬人的基本责任要求。养犬人应该意识到,只有文明养犬蔚然成风,确保犬只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才能获得大众的广泛认可与支持。
需要看到的是,目前尽管不少城市已出台养犬管理条例,但在实际治理过程中,执法难成为一大阻碍。一些养犬人习惯放养犬只;部分违规养犬人对执法不配合,狗咬伤人后,要么拒绝赔偿,要么无力赔偿,由此引发的纠纷不断。
在笔者看来,“恶犬伤人”的关键是人,把人管住了,恶犬也就管住了。因此,需要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养犬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失或其他社会危害、构成违法犯罪的,依法严厉追究法律责任,强制赔偿受害者损失,并可将其纳入个人信用记录,从而强化法律约束、提升违法成本,迫使养犬者养成文明养犬的好习惯,进而杜绝“恶犬伤人”事件。
莫让“四小”问题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羁绊
◎ 唐传艳
近些年,“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小焦虑”等问题在青少年群体中日渐凸显。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四小”问题成为热议焦点之一,代表委员们纷纷出谋划策,寻找解决之道。正如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高级中学副校长黄花春所说,“四小”问题的本质是青少年体质与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阻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顽疾。若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四小”问题虽然带“小”字,但问题可不小。“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小焦虑”,这些看似调侃的称呼背后,藏着孩子们实实在在的困扰。视力模糊、体重超标、体质孱弱、心理紧绷,哪一样都不是“长大就好了”的儿戏,也不是简单的成长的烦恼。“四小”问题像一根根隐形的绳子,捆住了孩子的活力,也拴住了家庭的未来。
近年来,为了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社会一直在努力。学校延长课间活动时间,体育课不再“让位”;家长开始重视餐桌上的营养搭配;社区里增设了免费运动场地;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关注和行动日益增加。此外,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反思“唯分数论”,意识到健康才是给孩子最好的起跑线。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应对学生健康问题方面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均值得肯定。
笔者认为,破解“四小”问题,做好医教协作是关键。“小眼镜”背后可能是用眼习惯与遗传因素的叠加,“小焦虑”往往交织着学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教育系统能管住作业量,医院能开出药方,但却不能有效阻止孩子们近视加深、熬夜刷题。这是一道涉及医疗和教育的难题,仅靠哪一方都无法解决问题,因此需要教师联合医生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从而打破“教育管操场、医院管病房”的壁垒,构建医教融合的学生健康促进模式。
化解这道难题,医疗与教育是主力,其他社会力量也至关重要。社区要提供更多安全的活动空间,电子产品生产企业要少些“电子带娃”的诱惑,自媒体也要少制造焦虑、多传递科学育儿观……假如全社会都愿为提升学生健康尽一份力,“四小”问题就不愁不能破解。
“中国游”热潮背后,如何长效续航?
◎ 孔季川
当下,“中国游”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潮。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刘结一点赞首个“非遗版”春节,并用一组数据勾勒出这一文化盛事的全球回响:入境游客同比增长6.2%,重庆等城市订单量激增112%,“打卡中国年”成为国际旅行新时尚。
自“春节”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便成为全球共享的文化遗产。今年春节,北京京郊蛇年花灯、江西高铁沿线年俗体验、湖北羊楼洞古镇青砖茶宴,将非遗与地域特色融合,打造了独特的“中国游”体验;重庆“8D魔幻”景观与“赛博朋克”气质,让外国网友无不惊叹,吸引了更多人开启“中国游”。
在文旅深度融合的当下,非遗正悄然重塑“中国游”格局。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全国文旅消费同比增长7%,非遗体验类活动订单增长139%。舞龙舞狮不再停留于街头表演,而是与无人机灯光秀、AI互动装置结合;剪纸、糖画通过短视频平台走向世界,成为“Z世代”追捧的潮流符号。这种“非遗+”的创新路径,既保留了文化基因,又赋予了时代表达,让“中国游”在全球语境中焕发新生。
2024年起,中国新增21个过境免签口岸,推出“240小时免签”政策,对54国实施短期免签,外国游客得以轻松实现“说走就走的中国行”。在江西婺源,德国游客学习制作徽州木雕;在福建土楼,法国家庭体验客家年夜饭;在成都宽窄巷子,新加坡青年拍摄川剧变脸短视频……调查显示,超六成外国游客将“体验中国文化”作为来华首要目的。
这种认同源于对中华文化符号的接受、认同和欣赏,象征吉祥如意的中国结、蕴含美好寓意的牡丹图案、展现坚韧精神的翠竹形象,无一不契合人类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叙事方式年轻化,在抖音、B站等短视频平台上,年轻博主用活泼生动的Vlog形式,展现中国武术的刚劲、茶艺的清雅、医术的精妙,让古老文化以年轻的姿态走向世界;价值共鸣深层化,儒家“仁爱”思想在日常人际交往中的体现,道家“道法自然”所倡导的和谐共生智慧,尽显文化价值魅力。
当中国文旅迎来“高光时刻”,我们有必要冷静思考,如何防止这股热度“昙花一现”?笔者认为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推动制度型开放向纵深发展;二是将文化体验融入城市更新,如北京中轴线申遗与传统灯会联动,为游客带来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感知,让“中国游”更具深度与内涵。
当全球游客举起手机拍摄华彩四溢的中国时,他们记录的不仅是引人入胜的文化饕餮,更是一个文明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自信与包容。
以人性化设计推动育儿友好型社会建设
◎ 孔德淇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委员张晓兰提出的《关于建设育儿友好型社区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提案》备受瞩目。其中,将公共场所设置第三卫生间的条文升级为强制性规定和在高铁线路上试行“亲子车厢”这两项建议,引发了热烈讨论。笔者认为,其背后是如何借助人性化设计推动育儿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议题。
近年来,“妈妈带男童进女厕”“高铁儿童哭闹”等争议频发,凸显公共设施“适儿化”的严重不足。数据显示,全国仅6%的城市公厕设有第三卫生间,难以满足带异性子女出行家长的需求。高铁车厢内也缺乏针对婴幼儿家庭的专门设计,导致家长在育儿过程中面临“无处可去”的尴尬。这种缺失不仅加剧了育儿焦虑,还容易引发社会对立情绪。像2023年哈尔滨地铁站“男童进女厕”事件中,矛盾激化至警方介入,暴露了公共资源分配失衡的痛点。
关于第三卫生间与亲子车厢的提议,看似是技术性的设施改进,实则是向全社会传递一种价值观:育儿不仅是家庭责任,更是共同的社会义务。唯有系统性支持,才能让儿童在包容的环境中成长,实现“幼有所育、幼有善育”的理想图景。
具体而言,第三卫生间不仅能解决异性亲子如厕难题,更是对育儿家庭权益的制度保障。将其设置从“推荐性”升级为“强制性”,意味着城市规划必须将育儿友好理念纳入刚性标准,从根本上保障育儿家庭的基本需求,让城市建设更注重细节,关怀不同群体。
“亲子车厢”的提议同样实用且具象征意义。高铁作为现代化的标志性场景,其服务细节反映社会文明程度。设立独立亲子车厢,用隔音设施、儿童娱乐区减少对其他乘客干扰,为育儿家庭提供临时照护空间,减少家长在公共场合的无力感。这一试点若能推广,或将重塑公共出行中的育儿文化,推动社会对儿童从“被动包容”转变为“主动接纳”。
然而,设施升级仅是第一步。第三卫生间沦为摆设、母婴室被占用为储物间的案例并不少见,根源在于缺乏配套维护机制与公众意识的支撑。而“亲子车厢”若缺乏科学管理,也可能会背离普惠初衷。所以,提案落地仍需双重保障:一是通过立法和财政支持,如将第三卫生间覆盖率纳入政府考核,提供高铁运营方专项补贴,确保设施建设和维护资金;二是借助公共教育,宣传“儿童友好”理念,营造支持育儿的社会氛围。
此外,育儿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不能仅靠硬件投入,还需“软性”服务配套。例如,提案中提到的社区嵌入式育儿服务、普惠托育资源整合等,旨在通过多元主体协作,为家庭提供从“生”到“养”的全周期支持。这与近年来多地探索的“托幼一体化”“妈妈岗”等政策形成呼应,共同构成减轻家庭负担、提升生育意愿的社会支持网络。

王琪 作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直面民意关切,回应民生诉求。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梳理报告中有新意、有温度的惠民政策,一份“民生清单”跃然眼前,勾勒出一幅幅与你我密切相关的民生图景。(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