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春风掠过长江口,南通濠河畔的青砖黛瓦正焕发新生;在湛江遂溪,非遗醒狮踩着鼓点跃动;借助“传统村落+”,广西灵山县三产联动推动特色文化交流……这些让人心生欢喜的故事,正是眼下城乡融合发展生动而温暖的注脚。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部署,提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
长风浩荡满目新,扬帆奋进正当时。当我们放眼神州大地,从治理范式的更新迭代到农旅融合的加油助力,从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到一二三产业的创新融合,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共生的壮美画卷越描绘越精彩。
文脉传承 让历史肌理成为文明基因
当人们来到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高友村,侗族特色的寨门、鼓楼、风雨桥、吊脚楼尽收眼底。高友村先后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中国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这也是广西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广西通过活化利用传统建筑和“传统村落+”整合城乡资源联动发展。
2024年,在成功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后,钦州市灵山县设立了传统村落保护中心。中心主要职能为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传统村落活化利用、传统村落设计、传统维修工程实施方案设计、传统村落价值评估等。灵山县组建专业团队,深入各个传统村落,对历史建筑、民俗文化、自然生态等诸多方面展开全面的资源勘查与精细评估,全方位梳理“传统村落+”的内在脉络。该县编制了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统筹“一核四区十要点”工作蓝图,建设涵盖“荔枝+岭南文化展示体验区”“茶叶+镬耳建筑文化研学区”“运河+生态休闲旅游融合区”“民俗+传统技艺传承体验区”4个特色功能区,致力于打造特色文化交流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区域样本。
而在濠河畔的江苏南通市,2024年5月印发出台主城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要点。通过加大城乡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挖掘保护力度,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村落、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水文化遗产、交通文化遗产、地名文化遗产等遗产主管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开展遗产资源挖掘和普查,全面系统地构建南通市主城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名录体系。同时,该要点从健全政策机制、强化规划引领、融入城市更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明确了具体的工作任务。通过各类遗产保护利用,延续城市文脉记忆,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推进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产业融合 打造“农文旅+康养”全链条生态
“未来,攀枝花将实施康养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加快迭代催生康养产业2.0版本,加快建设高颜值康养名城、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2月5日,在“万千气象看四川·文旅融合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攀枝花专场,攀枝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刘亚玲,围绕“全域、全时、全龄、全民”,对攀枝花康养产业的未来发展格局进行了介绍。历经十几年的发展,攀枝花的康养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影响力日益增强,在助力城市转型、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方面探索了路径。
攀枝花依托得天独厚的“六度”禀赋,探索“康养+”发展模式,推动康养与文旅、运动、医疗、工业、农业等融合发展,统筹打造了以普达阳光、红格温泉、金杯半山为代表的康养产业聚集区,以及以贤家村、昔格达、迤沙拉等为代表的农文旅康融合发展特色村,一批康养旅居地、医养结合点相继落成。建设西区“苏铁谷”、仁和区“仁和谷”、米易县“迷昜谷”,全面推动康养进社区、进乡村,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协同、联动发展。形成了以康养地产带动多产业链条发展、“企业+村集体经济”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家家搞康养、人人能赚钱”农民群众主导、引入专业康养机构和政府兜底建设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发展5种模式。
在“中国醒狮之乡”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非遗正经历着创造性转化。遂溪县近年来致力于守护与传承醒狮文化,积极探索“非遗+旅游+体育+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遂溪醒狮县域文化品牌。遂溪县通过“遂溪醒狮”IP形象设计征集大赛、2024年广东省龙狮锦标赛暨遂溪醒狮文化季系列活动等方式,丰富当地非遗内涵,吸引游客前来观赛,带动遂溪醒狮“出圈”。
首个“非遗”版春节为遂溪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遂溪的味道,并不止步于春节。醒狮、游鱼等民俗文化从年例、节日中诞生,展现当地群众朴素的生活愿望,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新引擎。
2月中旬举办的2025第二届广东(遂溪)北坡游鱼文化周中,非遗“唱主角”,带动全域消费火热。
北坡游鱼“火出圈”,是遂溪县探索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遂溪县创新发展“非遗+”经济,串联文旅消费、乡村振兴等方面,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新抓手。
靠海吃海,遂溪非遗美食以其独特的传统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食客。2024年,遂溪新增多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海产干货制作技艺、岭北烧腊制作技艺等皆在列,会吃的遂溪人在技艺熏陶下,推出各类非遗美食,吸引食客前来品味,从细节处认识遂溪。遂溪县非遗海产干货晒制技艺的传承人韩如兰创立了“咸鱼妹”品牌,在周边村庄招聘工人,并定时开展电商基础知识等技能培训,助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数字赋能 科技重塑城乡治理范式
数字乡村治理是运用数字化手段打破城乡地理限制和信息壁垒,促进城乡要素顺畅流动的重要手段。数字化建设不仅带来了农业生产上的效益,同时也提高了乡村治理效能和群众生活品质。
北京市密云区溪翁庄镇尖岩村是密云水库移民村,在发展中经历多次创业转型。在北京联通及其合作伙伴大力支持下,推动乡村数字化建设,通过创新五方合作共建模式,加大民俗特产、民俗餐饮、高端民宿的数字化赋能。现在,人们走进密云印象精品民宿区,数字乡村智慧民宿挂牌、联通看家宣传标识、二维码和土地认领标识牌、乡村振兴示范村文化墙、千兆宽带已覆盖、5G已覆盖等标识随处可见。该村在印象山里露营基地设立网红打卡点和慢直播点位,通过一键扫码,随时可在“云上”观看印象秀美风景,城里的客户也可通过手机APP提前查看民宿景观,实现沉浸式入住体验。该村还将果树认领搬上云平台,让城里的用户可随时随地实现果树认领。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探索建设“乡村数字游民社区”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新办法。温江区深入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试点改革任务,以寿安镇为“乡建合伙”创新示范试点,通过优化引育机制、建立场景赋能,加速吸引运营型、投资型、产业型和数字型四类人才集聚乡村,探索乡村产业、人才与新生活方式全面融合的生态乡村共建新模式,推动乡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成功孵化全省首个“乡村数字游民社区”。
寿安镇是成都历史文化名镇、川派盆景发源地,农旅文创产业优势明显。该镇广泛招引产业生态合伙人。充分运用林盘空间载体,以“艺术家驻村”“创客林盘”等方式招引产业人才,吸引30余名前卫艺术家、专家学者加盟,新建子仪生活美学博物馆、文旅文创产业人才孵化基地等产业项目5个。同时,发布未来生态村共建计划,面向高校毕业生和“数字游民”开展共创活动,先后吸引1300余名高校学生、“数字游民”参与产业创新,成功招引长驻“数字游民”30余名。
从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古村落保护到遂溪的非遗产业化,从北京的数字乡村平台到成都市温江区的“乡村数字游民社区”,各地实践共同勾勒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当城市的现代性与乡村的烟火气相遇,当数字技术的精准性与人文关怀的温度交融,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新图景正在徐徐展开。这既是对农耕文明的深情回望,更是对现代文明的诗意回应。
(综合《广西日报》、《经济日报》、南通市政府官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