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市 推进创建文明城市和建设城市文明双向奔赴
◎ 任洁

 

    2024年以来,甘肃省天水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坚持“瘦身、减负、少测、低扰、降噪、提质”思路,涵养“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初心,秉持“一流定位、精致城市、精细管理”理念,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下足“绣花”功夫,做好“结合”文章,奋力推进创建文明城市与建设城市文明双向奔赴、同频共振,实现市民幸福指数与城市文明指数双提升。

    坚持守正创新,提升思想引领力。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城市文明建设的首要政治任务,不断加强党对精神文明建设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领导,常态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充分发挥测评体系指挥棒作用,着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成为百姓学习理论政策的“加油站”、丰富文化生活的“大舞台”,着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常态化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在职党员先锋行”“包街包巷包小区”志愿服务活动,创新打造了“秦州大妈”“爱心助考·为梦护航”等一批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志愿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坚持凝心铸魂,提升价值感召力。深入推进做文明有礼天水人“十大文明行动”,开展“强国复兴有我”“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活动1000余场次,累计刊发、转载、发放《文明养犬》《文明过节》等倡议书、折页10万余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推荐评选“身边好人”54人,新打造“甘肃好人”文明实践品牌工作室3个,实现全市两区五县“甘肃好人”文明实践品牌工作室全覆盖。邀请各类先进模范代表参加万人婚礼、先进模范拜年等活动,举办“公民道德宣传日”主题宣讲活动6场,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

    坚持精细管理,提升治理协同力。会同秦州、麦积两区和市直住建、公安、文旅、市场监管、消防等部门,在主城区集中开展“消防安全”“不文明养犬”“路面破损”等专项整治行动。整理捆扎线缆30余公里,整治背街小巷32条,粉刷墙面2000余平方米,清理小广告1000余处,设置便民广告信息栏600余处,修补破损路面及人行道面12万平方米,施划非机动车停车位1000余个,让城市“面子”和“里子”一样光鲜。加大《天水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宣传落实力度,检查经营演出单位1000余家次,整治骑乘非机动车不佩戴安全头盔、不礼让斑马线等交通违法行为6万余起,下发占用、堵塞、封闭消防车通道行政处罚决定书470余份,城市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

    坚持全域创建,提升示范带动力。充分发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入开展县级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强化以城带乡、以城促乡、资源互通、成果互惠,全市两区五县在巩固省级文明县创建全覆盖的基础上,积极争创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天水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彰显。广泛开展文明单位、村镇创建巡礼和“文明微讲堂”2000余场,运用数字化手段优化和改进测评验收方式,有效防止“牌子到手、创建到头”现象。大力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在全省率先实施思政课“一十百千”工程。2024年,有42个村镇、38个单位、30户家庭、27所学校被市委、市政府表彰命名为市级文明创建先进典型。推荐7个村镇、6个单位、2户家庭、3所学校为全国文明创建先进典型。

    坚持常态长效,提升推进驱动力。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会、推进会、培训会、调度会等专项会议,印发《责任清单》《实测点位建设标准》等系列文件,落实工作责任。坚持问题导向,健全完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工作推进群和8个专责督查组工作机制,压紧压实属地“主”责、物业“包”责、志愿“帮”责、督促“查”责,保证了创建工作的力度和解决问题的速度。定期开展问卷调查,注重发挥好12345便民服务热线“窗口”作用,广泛征询群众意见建议,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客观听取群众评价,群众参与率、知晓率和满意度逐年提升。2024年,市领导带队督查16次,开展模拟测评3次,发布工作通报、实测点位“一周一整改行动主题”、材料自查月工作提示、专项提告等46期次,清单管理、挂牌销号,保证了创建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天水市将把强基础、补短板、建机制、攻难点、创亮点贯穿始终,把实现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快“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转变,着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融入社会治理、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天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丰润道德滋养和有利文化条件。

 

当前:B1版(2025年03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