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移风易俗 建设文明乡村
◎ 安徽省安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 王祥

 

    近年来,安徽省安庆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农村丧事大操大办专项治理为抓手,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文明风尚。

    上下左右联动,汇聚工作合力。安庆市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把好方向,管好阵地,搞好保障。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市委副书记牵头主抓的专项治理领导小组,研究出台《安庆市农村丧事大操大办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安庆市进一步深化移风易俗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治理重点任务和落实标准;县(市、区)比照成立领导小组或联合指挥办公室,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措施;乡镇、村进行网格化管理,明确责任人及工作职责,实现上下四级政策一致、行动一致。实施动态监管。依托“支部+网格”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全面摸排适龄青年、重危病人、高龄老人情况,分析研判家庭重点人和重要社会关系,建立健全信息台账,确保第一时间掌握、上报信息。实行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承诺、备案、公示制度,要求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殡葬领域全行业全链条监管,对宗教教职人员主持法事活动明确规定每次不超过三天,对民间乐队摸底登记、台账管理。加强督查指导。将移风易俗丧事简办婚事新办等工作效果纳入基层组织建设考核内容,作为干部平时考核、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组建专项治理督导组,市级领导带队下沉督查,及时分析研判、协调解决问题。

    约束激励并举,突出制度规范。安庆市将移风易俗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将红白喜事宴席档次、用烟用酒标准、宴请人数次数等写进“四会”章程,党员干部带头执行。限额随礼标准。各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对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婚庆喜事随礼制定最高标准,从过去的几千元降至现在的几百元,有效遏制攀比浪费不良风气。量化殡葬事宜。结合实际对殡葬作出具体规定,要求殡期不超过3天,花圈总数不超过8个,出殡鼓乐队规模不超过7人,出殡(送殡)车辆不超过5辆,置办出殡酒席一律不准超过10桌。对党员干部、公职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乡镇(街道)、部门单位工作人员划出高压线,要求一律不准赠送、收受非亲人员各类礼金,一律不得使用公务车辆参与办丧、送殡活动。推出文明积分。鼓励村级开办文明积分超市,建立村民“文明存折”,将积极践行移风易俗、抵制高价彩礼、丧事简办、婚事新办等内容纳入积分管理,激励和引导群众广泛参与。目前,设立村级“积分超市”281个,累计兑换日常生活用品超5000件。

    聚焦民生需求,升级公共服务。安庆市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做到既对不良风气坚决说不,又帮着群众想出路、找办法。加快公墓建设。将公益性公墓建设纳入年度“十件民生实事”,通过“公益性公墓+国资平台”模式加快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提升和改造。在不改变林地性质前提下,通过补栽苗木、提高绿地覆盖率和使用可降解材料等方式,使公益性公墓绿化覆盖率达50%以上。目前,已建成公益性公墓132个,实现城乡全覆盖。优化殡葬服务。针对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殡葬流程烦琐问题,全市殡仪馆推出顾问式管家服务,从业务咨询到业务定制、办理,公墓和殡仪用品选购等所有丧葬流程,均可提供“一站式”办理。全覆盖实施接运、火化、冷藏、骨灰寄存等四项基本惠民殡葬政策,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落实免费安葬政策。推行生态安葬。大力倡导节地生态文明新葬式,连续举办6届江葬和7次树葬等生态葬式活动,建立节地生态葬奖励制度,对选择节地生态葬家庭给予500元至5000元不等奖励,对自愿选择树葬(花葬)、江葬的群众免除丧葬费用。目前,累计免除费用1000多万元。

    创新宣教形式,厚植文明新风。安庆市坚持线上线下同步,以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宣讲。强化舆论引导。结合“送戏进万村”等活动,推出黄梅戏、“三句半”、大鼓书说移风易俗等艺术化宣讲形式,推动厚养薄葬、丧事简办、婚事新办、零彩礼等新风良俗深入人心。开设《一把手谈移风易俗》《新风良俗大家谈》等专栏,策划推出农村移风易俗专题报道400余篇,发布短视频380期,浏览量达1000万人次。选树典型示范。结合开展“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制定移风易俗先进典型评比标准,常态化褒扬先进,累计挖掘、表彰移风易俗先进典型300余名。注重家风家教。积极弘扬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尤其是把“六尺巷”蕴含的讲求礼让、以和为贵文化融入到家庭家教家风中,让孩子们身体力行、耳濡目染,促进“六尺巷”礼让家风代代相传。

    乡村振兴要塑形更要铸魂,安庆市的一系列举措推动新风良俗进入千家万户:大操大办有效遏制,办丧时间从7天左右降至3天以内,办丧费用从8万元至10万元降至3万元左右,丧事三天办结率98%以上。农村红白喜事大部分在自家办理,或依托新风堂、村民食堂等村级公共服务设施,一般在10桌以内。婚事新办受到青睐,零彩礼、低彩礼普遍推行,全市婚嫁花费不断降低,平均成本目前已降至5万元。越来越多适婚青年用实际行动践行文明婚俗新理念,移风易俗集体颁证、集体婚礼、旅游结婚等婚事新办、简办礼俗日益受青睐。小事不办成为主流,小孩出生、满月、抓周和老人过寿、去世后百日、周年等事项基本不再办酒席,即使办也仅限家庭直系亲戚范围,规模较小。群众普遍反映,现在人情往来主要集中在亲朋好友之间,以往一家办事全村吃酒的现象越来越少,且随礼金额能接受,礼金标准一般在100元至400元之间。

当前:B1版(2025年03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