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中午,重庆市巫山县官渡镇杨坝村村卫生室里的患者多了起来,有来复查的,有来开药的。“你少吃点肉!”“你这个恢复得不错,但还需要休养一段时间。”……村医李尚发听诊、问诊、切脉、开方,耐心地为村民诊疗。
今年54岁的李尚发是杨坝村唯一的村医。自1988年从医以来,他用爱心守护着杨坝村3558名村民的健康,以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在漫长的从医生涯中,李尚发共接诊患者18万人次,为家庭困难患者垫付医药费超10万元。2024年,李尚发被评为“感动巫山”2023年度人物。日前,李尚发入选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名单。
心里揣着病人
李尚发对记者说,自己与村医这份职业的缘分,从小就结下了。
“我的舅舅精通中医推拿,小时候,每当我消化不良,舅舅就会给我推拿,帮我缓解症状。当时,我觉得中医推拿很有意思。后来,有一天,我的父亲突发肠梗阻,情况危急。村里的老医生孙综强不仅迅速为父亲做了初步诊断,还陪同他前往镇医院接受手术,并慷慨解囊,垫付了数百元的医药费。在父亲后续的康复过程中,孙综强更是频繁探望,耐心指导我们如何进行家庭护理,确保父亲顺利康复。”李尚发说,孙综强的仁心仁术令他深受触动。“我在心中暗暗立下志向,也要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1988年,李尚发凭借优异的成绩通过相关考核,踏上了乡村医生的岗位。
杨坝村是一个偏远的村庄,距离场镇10多公里。在过去,村民若要看病,往返需要步行数小时。李尚发成为这里的村医后,村民看病方便多了。“当时,村委会把村卫生室设置在了我家里,邻近的村民时常会直接前来诊疗。但更多时候,为了最大限度地方便村民,我都是上门服务,给他们在家中看病。”过去,李尚发靠着一双脚奔波在通往患病村民家的崎岖路上。其中,最远的一次出诊,他单程徒步一个多小时。每过几个月,李尚发就要磨破一双鞋。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去往每个村民家的路怎么走,哪家老人有什么病,李尚发都了如指掌。
后来,随着杨坝村的道路逐步升级改造,为了缩短出诊时间,确保能及时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1992年,李尚发购买了一辆旧式自行车。2000年,李尚发又添置了一辆二手摩托车。“这些年,村民家距离较近的,我就走路去。远一点的,我就骑摩托车,目前已经骑坏了8辆。现在正在使用的这辆已经陪伴了我整整15年。”李尚发指着院里一辆十分陈旧的摩托车对记者说。
家门口的“医靠”
身为村民们信赖的“健康守护人”,李尚发始终坚守岗位,无论风霜雨雪,还是昼夜晨昏,他都随叫随到、无怨无悔。
十多年前的一天凌晨四点,沉睡中的李尚发被一阵急促的呼喊声惊醒。村民罗颂(化名)的哥哥声音中带着焦急与恳求:“李大夫,快开门,我弟弟说肚子疼得厉害,已经不能走路了,只能半靠在床边。”闻讯后,李尚发毫不犹豫地起身,迅速穿好衣服,背上出诊包,骑着摩托车驶向罗颂家中。到达罗颂家后,他发现罗颂突发肝腹水,疼痛难忍。面对这样的情况,李尚发先利用随身携带的药品帮助罗颂缓解疼痛,随后又接连几天通过配制的中药帮助罗颂逐步排出腹水,最终稳定了病情。
前不久,72岁的村民严孝富半夜突然感到头痛、头晕,两眼发黑,并伴有胸闷恶心。他的女儿万分着急,立刻拨打了李尚发的电话。接到电话后,李尚发立即骑车赶往严孝富家中。一进门,李尚发便立即给严孝富测量了血压、血糖,结果发现他的血压和血糖都远远超出了正常值。结合严孝富的日常病史,李尚发迅速且准确地判断出这是由高血压、高血糖引起的并发症。他随即为严孝富进行了对症治疗,并一直守护在他身边,直到严孝富身体状况明显好转后,他才放心地离开。
以心换心获信赖
村医的工作虽然平凡,却承担着守护村民健康的重任。李尚发为全村村民都建立了详尽的健康档案。“白天,我出去看诊,晚上把看诊内容记录下来。以前,我都是记在笔记本上,现在条件好了,有了电脑,我就把每位村民的病情记录在电脑里。”李尚发说。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在乡村蓬勃发展,李尚发的村卫生室从一间小小的木头房子,蜕变成亮堂堂的新房子,里面设置了观察室、治疗室、药房等。2023年,巫山县积极推进“行走的医院”项目,为包括李尚发在内的多名乡村医生配备了全科医生助诊包。“这里面装了手持彩超、便携心电图机和血糖、血压、血脂检测仪等10余种仪器。”李尚发打开黑色的全科医生助诊包,逐一向记者展示并介绍仪器的功能。他感慨地说,有了这些“得力助手”,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彩超、心电图等常规检查服务。
硬件升级了,技术也要跟得上。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李尚发会阅读儿科、内科等方面的前沿医学书籍,还会利用网络平台学习推拿、针灸等中医技能。
行走深山三十余载,“小李医生”变成了“老李大夫”,李尚发也赢得了村民们的敬重。村卫生室的墙上,挂满了村民们自发赠送的锦旗。“妙手回春”“神医华佗”等赞美之词,彰显着村民们对李尚发的深深敬意。面对这些沉甸甸的信任,李尚发表示:“只要乡亲们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干下去,为他们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