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好树,更要护好绿
◎ 龙飞飞

 

    春回大地,全国各地又掀起一场植树造林的热潮。但从往年来看,一些地方存在“种树时声势浩大,养护时无人问津”的现象,让不少新栽树木难逃“春种秋枯”的宿命。植树造林这场“绿色接力赛”,不仅考验种树热情,更考验持续护绿的责任和智慧。

    管护树木需织密责任网。相关部门应落实好管护责任,清晰界定管护责任主体,让每一棵树都有专属的守护者。目前一些地方推行的“树长制”值得借鉴,以“一树一档”“一树一策”精准守护古树名木。植树造林也可推行“树长制”,对每棵新栽树木建档编号,将管护责任人信息公示在树干上,并要求责任人及时将浇水、施肥等管护记录实时上传云端备查。

    护绿贵在齐心协力。公众是生态环境的直接受益者,也应该是护绿行动的主力军。一些地方面向公众推行“绿植认养人”模式,动员群众通过“认养”护绿,带领孩子组建护绿小分队“认养”树木、花坛等;一些地方与相关企业推出“骑行换绿意”活动,共享单车里程可兑换树木养护基金;还有一些地方鼓励公众发现有破坏树木的行为,勇敢制止并及时举报,让制度长出牙齿……当护绿成为人们的“身边之事”“举手之劳”,青山绿水就会给予我们生命的源泉、心灵的寄托、生态的平衡。

    技术赋能破解管护困局。人工智能时代,智能科技可为管护树木助力。比如,一些农业场景运用的智能滴灌技术,能实时监测土壤湿度自动补水,可用于植树造林的管护工作;一些地方启用无人机巡航系统,可在二三十分钟内完成百亩林地病虫害扫描,这也值得借鉴。在科技加持下,管护树木,可由传统“人海战术”转向“智能管护”新模式。

    春种一棵树,秋护万木荫。从扫码认养一株苗到参与云端植树,从制止攀折花木到举报乱砍滥伐……每个细微举动,都是对绿水青山的承诺。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的同时,还要让护绿意识融入每个单位、每个人的日常行动,方能绘就“四季常青”的生态画卷。

当前:3版(2025年03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