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心广大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
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与家庭、社会环境、学校和未成年人自身心理素质等因素息息相关。近年来,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因心理问题得不到疏导和矫正而产生的未成年人伤害事件日益增多。《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当前我国心理健康问题呈低龄化发展趋势:高中生抑郁检出率为40%,初中生抑郁检出率为30%,小学生抑郁检出率为10%。因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现在起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高度关注,在政府统筹推进下,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和医疗卫生机构的多元协同作用,全力护航青少年心理健康。
高度重视,强化保障。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列入“一把手工程”,建立完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分级负责管理体系;二要落实经费投入,加大统筹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经费保障;三要强化评价考核,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年度考核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人才培养体系、平安校园建设、文明校园创建和绩效目标考核;四要加强经验推广,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优秀案例库建设及示范、试点创建,打造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品牌,整体提升我省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水平。
突出重点,家校合作。一要注重家庭教育,强化家庭责任。市、县(区)两级要按全国、省家庭教育五年规划要求建设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服务网络;教育、民政部门和妇联组织要广泛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技巧,加强亲子沟通,教育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二要加强学校教育,压实学校责任。积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鼓励在职教师学习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提升辅导技能;将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纳入教师培训内容。积极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建设,安排专人值守,保证开放时间,确保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继续深化“双减”政策成果,严格落实“五项管理”要求,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三要凝聚家校合力,共建共育机制。要严格落实“家访”制度、家长座谈会制度和重大变化家长向学校报告制度等,确保家校及时沟通,实现家校携手共育,合力共促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凝聚合力,协作共育。一要扶持和培育专业服务机构。民政部门、妇联、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和人民团体要积极扶持和培育社会力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志愿服务等方式,鼓励支持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等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二要加强未成年人心理疾病医疗机构(科室)建设。卫生健康部门要指导医疗机构规范未成年人心理疾病诊疗流程,实行保护性医疗措施,提高诊疗水平。三是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关注氛围。宣传、民政等部门要通过各种媒体和宣传阵地,加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紧迫性的宣传力度,树立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最大化原则,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浓厚氛围。
(作者系四川省达州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