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3月20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春分。春分是春天的中点,是昼夜均等的时刻。
春分的“分”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昼夜平分”,春分之日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几乎昼夜等长,即白天和夜间的时间相等,都是12小时;二是指“春季平分”,若以立春至立夏这段时间作为春季,春分是春季的中分点,正好平分了春季。从立春到立夏正好九十天,春分将其一分为二,因此而得名春分。
在我国民间,春分有很多有趣的习俗,比较普遍的有以下几种——
一是竖蛋。在每年的春分,许多地方都有竖蛋的习俗。这种习俗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生下四五天、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二是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在我们河南老家农村称之为地菜。我记得小时候,逢春分那天,村民们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里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的,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都会用来包饺子、包子,还有人用来与鱼片、鸡蛋一起烧汤,名曰“春汤”。
三是粘雀子嘴。春分这一天农民都习惯休息,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放在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麻雀)嘴,免得雀子来啄庄稼。
四是送春牛。春分这天,不少地方有说春人挨家送《春牛图》的习俗。说春人把两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的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春牛图”)送到各家。每到一家,说春的领队主事人即景生情,见啥说啥,主要说些吉祥和春耕不违农时的话,直到说得主人家心花怒放,哈哈大笑,主动给钱打赏为止。说者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春”,说春人便叫“春官”。
五是放风筝。春分节气是孩子们放风筝的时候。尤其是春分当天,不仅小孩要放风筝,大人也要放风筝。风筝的类别很多,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等,大小各异,有的在市场上买,也有自己糊的。放风筝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放得高。
六是春祭。二月春分,不少地方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我记得在我们河南老家,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就开始添坟扫墓了,最迟清明要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