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故事

 

   开栏语

    文明,从来不是高悬云端的抽象符号,而是生长于市井街巷的烟火里,植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时代的浪潮奔涌向前,在我们的身边,总有些默默耕耘在精神文明建设战线上的人们,他们平凡的身影在晨昏交替间执炬而行,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向上向善的文明力量。他们或许是在精神文明建设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者,又或许是社区里热心助人的志愿者、基层治理的坚守者、乡村中传承文化的守护者……他们不曾站在聚光灯下,却以行动和坚守的微光织就文明的经纬。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凝聚着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即日起,本报开设“文明故事”专栏,通过笔墨讲述,了解他们的“文明故事”,感受那份朴实却深厚的精神力量,见证星火成炬的力量如何在人间生长。

 

行进在文明之路上

◎ 欧阳成忠

    2012年的寒冬,凌晨三点的江西省吉安市政府大楼内,零散的灯光在寂静中彼此守望。我揉了揉发涩的眼睛,关闭电脑前将第十一版《吉安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实施方案》保存到U盘。下楼准备回家的时候,又看到了市政府领导的背影,他肩上搭着深蓝色夹克,手里还攥着批阅文件的红色派克笔。而我,脑袋昏昏沉沉,已记不清是第几次在凌晨的楼梯口和他相遇了。

    方案里的“烟火气”

    2011年底,我初到吉安市文明办工作,便遇到了吉安市启动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我被安排到了市创建办综合组,和市政府办的王小斌科长一起,负责起草全市创建工作的总体方案。为了不耽误白天的工作,我们组成“夜猫子小组”,每晚七点,当机关食堂飘出最后一阵饭菜香后,我们就抱着泡面箱进驻会议室了,墙上贴满的指标分解图在灯光的映照下泛着冷光,打印机吐出的纸张还带着余温。

    在推进重点任务分解落实过程中,面对具体工作衔接尚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我们坚持先行先试、创新突破的工作思路,建立起“三级分解、双线校验”的工作机制。具体操作层面,以市委、市政府印发的《三定方案》为根本遵循,对涉及的9项主体任务、4项特色指标、467个具体指标进行逐级拆解,平均每条原始任务需分解为20-30个执行单元。为确保职责划分精准到位,我们一方面依托市政务服务大数据平台进行智能匹配,另一方面通过电话联系具体单位进行现场确认860余次,面对时间紧、标准高、体量大的三重压力,我们最终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了任务。

    “欧阳,你看,‘全民参与’四个字太空了。”有天凌晨,王科长突然用红笔敲着文件,“得让群众知道,文明创建不是光搞卫生清理,而是给自家院子种花。”这句话让我们连夜修改方案,把“清理占道经营”改成“给早餐摊主留足经营空间”,将“交通整治”转化为“为接送学童开辟绿色通道”。

    记得方案初稿完成的清晨,我们骑着电动自行车去书街社区验证。早餐摊主王春梅大姐刚摆好摊,见我们挂着黑眼圈,硬塞来两碗热气腾腾的炒粉。“听说要创建文明城市,我特意把蒸笼往里挪了半米。”她指着墙上的“文明经营示范户”流动红旗,“就是这旗子能不能别每周评?我们这条街的商户都较着劲呢。”她的这番话,让我们在最终方案里增加了“星级文明商户”季度评选制度。

    雨夜里的“同心圆”

    2017年国检前夕,暴雨突袭吉安。市创建办督察组在应急巡查时,发现复兴路的积水已漫过膝盖。沿街商铺的卷帘门内透出暖黄的光,净菜市场管理员老张正带着商户们用塑料布遮盖货物。“刘组长!”老张突然冲进雨幕,“后街有老人被困!”我们蹚水赶到时,80岁的李奶奶正颤巍巍扶着门框。城建局的万绍波二话不说便背起老人,我在后面举着手电筒照明,积水里漂浮的菜叶粘在裤腿上,蹚着积水缓慢前行。突然,手电光束中亮起更多光点——沿街商户们自发加入护送队伍,有人撑伞,有人探路,硬是在洪流中开辟出一条安全通道。

    那天深夜,当我们裹着湿透的衣服继续核对迎检材料时,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了,是崇文社区的李主任,她提着保温桶,里面是商户们凑钱煮的姜汤。“文明城市创建创的是民心。”她的话让我想起暴雨中那些晃动的光点,在申报材料“群众参与度”一栏郑重写下:100%。

   生命里的“二次方”

    2022年那个蝉鸣聒噪的夏日,我在修改《吉安市关于拓展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时,突然接到市红十字会电话:“有个四岁患儿和您配型成功。”捐献那天,躺在采集床上的我望着血液分离机闪烁的绿灯,突然想起十年前熬夜改创建方案时,市长说过的话:“文明创建就像输血,要源源不断输送养分。”

    半年后收到患儿母亲手写的感谢信,颤抖的笔迹里夹着一朵干枯的桂花。信上说孩子现在最爱唱《庐陵童谣》,说长大要当文明志愿者。我把这封信压在办公桌玻璃板下,旁边是2017年迎检时的工作照。照片里凌晨三点的会议室,泡面桶堆成小山,每个人眼睛发亮——原来文明基因的传递,既可以如创建文明城市般波澜壮阔,也能像造血干细胞移植般静默无声。

    创建路的“接力棒”

    十四年创建路,最难忘的却是某个平凡的傍晚,在家周边散步时,偶遇曾因占道被劝导的水果摊主老周。他非拉着我去看他的“文明角”——三轮车上挂着垃圾分类示意图,车筐里备着共享雨伞。“现在连我五岁孙女都知道,爷爷的车能换积分兑奖品。”他得意的神情,让我想起申报材料里那个冰冷的“流动摊贩整治率98%”,突然有了温度。

    这些年总有人问我:文明城市创建究竟创什么?面对这个疑问,我会带他们走走北京路,看黄葛树下新增的灭烟桩;去太平桥社区,触摸墙上由商户们亲手绘制的“文明长卷”;到新时代实践中心(所、站)去,听银发志愿者用乡音讲解村规民约。这些具象的画面,最终都凝结成办公室墙上那面“全国文明城市”牌匾的光泽。

    文明城市创建从来不是材料的堆砌,而是千万双手传递温暖的接力。当某个加班的深夜再次望向窗外,我依然能看见点点灯火在吉安这座古老而又富有朝气的城市各处亮起,那是文明之光在赣江两岸生生不息的明证。

    (作者系江西省吉安市委宣传部新时代文明实践促进中心实践指导科科长)

当前:4版(2025年03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