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实践带,“带”出美好新生活
◎ 本报记者 罗园

 

汕头市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汕头市文明办供图)

 

    去年6月,重庆市委宣传部、四川省委宣传部联合印发《“巴蜀同脉 文明同行”川渝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力争通过3年努力,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和示范价值的川渝新时代文明实践走廊和4条区域特色鲜明、覆盖范围广泛、深受群众欢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带。

    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打造出一条条独具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带。这些实践带宛如一条条坚韧的纽带,紧密连接着群众与文明新风尚,不仅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益处,更成为推动社会发展、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力量。

    文明实践带究竟有着怎样的独特魅力?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的作用?记者近日进行了深入的走访调查。

    现象 以线路为纽带,

    文明实践“朋友圈”持续扩容

    3月21日上午,记者来到成都高新区24H肖+青年职工之家。宽敞明亮的空间里,有人在阅读书籍,有人在笔记本电脑前认真办公,现场氛围安静而融洽。一位在这里看书的市民李女士笑着对记者说:“这里可以移动办公,还可以免费借阅书籍,平时开展的活动也很丰富,让我们在工作之余有了一个放松和提升自己的好去处。”

    2024年12月,成都高新区打造了七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包括高新西电子信息产业文明实践带、高新西区“公园里的家”绿道文明实践带、绿动未来·环保行动文明实践带等。这些文明实践带为市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和精神文化服务。

    3月7日,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百和镇东岳村,泸州市百和莲枪融合推广宣传启动仪式暨首届川渝莲枪文化非遗展演活动在这里举行。在节目《龙舞生莲》中,来自泸县百和镇土主学校的少年们舞出川渝儿女的文化自信,在莲枪新编套路展示环节,千年莲枪与中医经络、街舞、大课间操融合,让古老技艺焕发出新活力;重庆市永川区朱沱镇民俗展演节目《骏马奔驰保边疆》用青花瓷碗敲击出草原的辽阔……泸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张程表示,川渝两地山水相依、文脉相连、人文相亲。此次活动是川渝协同打造文明实践“一廊四带”,让两地群众得实惠、享文明的深入推进。以莲枪文化为媒,有利于深化文旅合作,共同打造非遗研学路线、举办民俗节庆活动、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促进文旅消费、助力乡村振兴,携手共绘巴蜀文化走廊壮美画卷。

    近日,在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举行的“汕护古树 根植文明”暨“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守护百年古树”系列活动的启动仪式上,汕头正式发布2025年“汕护古树 根植文明”守护计划,启动“一十百千”系列守护文明实践活动,通过发出一个守护倡议、举办十场巡回展览、开展百树守护行动以及招募千名守护卫士,共同建设绿美汕头,推动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汕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黄东华介绍,汕头市按照“文明实践+”的思路,依托各地地域特色和资源禀赋,整合各区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文旅场馆示范点位,策划建设“红色文化”“特区精神”“华侨文化”“文旅融合”“乡村振兴”“革命老区”“生态旅游”7条各具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带,不断丰富文明实践活动内涵,进一步增强文明实践与广大群众的互动体验,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深入群众、走深走实、提质增效,让文明风尚浸润人心,极大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此外,河北省邯郸市推出29条“乡约邯郸”新时代文明实践精品线路,打造集文化展示、非遗传承、文明培育、移风易俗于一体的文明实践带;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以六大主题场景,串联起思明区的红色旧遗址、文明街区、历史文化遗产、道德模范馆、文旅网红打卡点等丰富的文明实践资源……

    探索 深挖内涵,

    文明实践带建设迎挑战与机遇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文明实践带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整合各类资源的有效平台,更是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的重要载体。通过打造主题鲜明的文明实践带,突出不同地方的文明实践特色,打造文明实践活动品牌,助推文明实践内涵式发展。同时,以不同主题的文明实践带,最大程度满足群众的不同活动需求,提升服务群众的精准度。

    今年1月,“巴蜀同脉 文明同行”川渝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典型案例发布会在重庆市永川区举行,川渝携手发布川渝文明实践红色文旅走廊以及川渝4条文明实践带的8个典型案例,并签署《2025年川渝新时代文明实践“一廊四带”建设框架协议》。

    重庆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副主任李金满以川渝新时代文明实践共建为例进行了剖析。他说,近年来,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期盼,由在乎“有没有”到注重“好不好”转变,由盼“数量”到盼“质量”转变,由自唱“独角戏”到川渝“大联欢”转变。川渝新时代文明实践“一廊四带”建设,对整合毗邻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打造文明实践阵地综合体,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服务群众质效,构建优势互补、区域协作的精神文明建设共建格局具有重大意义。去年以来,通过两地协作,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川渝经济发展,加快了文旅融合,助力了社会治理,提升了川渝影响力,为推动川渝两地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

    然而,多地在文明实践带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如何进一步突破瓶颈,推动文明实践带建设迈向新高度?

    黄东华认为,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推动文明实践“提质增效”必须牢牢把握内涵式发展这一关键。然而,在探索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带的过程中,多地还存在这些不足之处:一是活动支撑方面,契合实践带主题的文明实践活动亟待提升质量水平,系列化、品牌化活动较少;二是队伍建设方面,发动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志愿者和服务组织参与文明实践带建设亟待加强;三是宣传推广方面,各地常态化宣传推广的力度不够,基层群众参与实践带建设、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有待提升。

    遂宁市蓬溪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冯琳对跨区域文明实践带建设进行了分析,她认为,首先是联动机制不完善,跨域联动迟滞,各地因为区域差异,各项具体执行标准存在差异,沟通协作还未建立完善的长效机制。其次是资源整合低效,供需匹配失衡,一些文明实践所(站)、文化场馆、社会组织等资源未充分整合,存在“阵地空置”与“活动扎堆”并存的现象,部分活动设计偏向“完成任务”,缺乏对群众实际需求的精准调研,导致参与度低。最后是持续动能匮乏,社会资源协同参与还不够,基层文明实践队伍专业化水平不足,志愿者流动性大,法律、心理等专业服务供给有限,制约了长期发展。

    思考 创新突破,

    让文明实践带绽放新光彩

    如何更好地发挥文明实践阵地的作用,是各地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不断探索的问题。

    黄东华认为,要更加突出各实践带的主题,强化服务功能,积极探索“文明实践+”新模式,以平台体系为支撑、以项目活动为重点、以创新模式为载体,常态化开展各类群众乐于参与的文化品牌活动,搭建群众心有所系、情有所寄的精神家园。同时,加大宣传发动力度,持续深化文明单位、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文艺院团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结对共建,健全褒奖激励机制,推动更多社会资源、力量支持文明实践工作,打造文明实践带工作品牌。

    在冯琳看来,要更好发挥文明实践带的作用,首先要打破区域壁垒,推动跨区域协作机制建立,探索“文明实践联盟”新路径,实现政策、数据、资源的全域统筹。其次,要强化数字赋能,建设“云上文明实践带”,开发互动式线上平台,利用AI、VR技术增强体验感。最后,要深化文化融合,充分挖掘实践带上各区域文化基因,打造兼具地方特色和普适价值的文明实践品牌。

    “群众是做好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主体,坚持群众参与是基础。”李金满认为,文明实践带的建设要始终把满足群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组织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同时,坚持协作共建是关键,要加强政策沟通、资源共享和活动联动,共同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明实践带。2025年,川渝两地将联合举办工作交流会、理论成果研讨会、川渝理论巡回宣讲,开展川渝“村BA”、农民运动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一系列举措,不断推动川渝地区文明实践带建设迈向新高度、取得新成效,让文明之花在川渝大地绚丽绽放。

当前:1版(2025年03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