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县: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行动密码”
◎ 范亮珍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是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近年来,临县县委充分发挥领导统筹作用,把文明实践工作摆在全局重要位置,积极探索“1343”工作路径,不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提档升级、常态长效、持续优化,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受到广泛关注。

    坚持“一条主线”。按照“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一条主线任务,注重发挥党组织引领保障作用,注重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大力弘扬吕梁精神,把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打造成为集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便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城乡综合服务平台。

    打造“三级矩阵”。县级层面成立了由县委主要领导任主任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按照“五有”标准,强化各类阵地资源整合和功能融合,建成23个乡镇实践所、500个村级实践站,实现了县乡村三级服务阵地全覆盖;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史馆、乡村学校少年宫等33处场所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建设,做到“一个中心、多点辐射、全域覆盖、多重功能、共享使用”;成立县级志愿服务总队、30支志愿服务大队、14支特色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队以及1569支村(社区)志愿服务小队,注册志愿者7.1万余人,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5000余场次,服务群众25万余人次。

    突出“四新载体”。一是新思想引领,筑牢精神高地。依托三级阵地,临县广泛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培育百名“宣讲名师”“百姓名嘴”,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坚持不懈用新思想武装干部群众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大力弘扬吕梁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组织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文明青年”等系列评选活动,全县累计挂牌“星级文明户”12.65万户、孝善之家1.3万个、“好公婆”“好媳妇”8800名。二是新文化融合,传承红色基因。临县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红色资源,依托中央后委机关旧址、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以及70余个红色革命村,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精神;加强大唢呐、伞头秧歌、道情戏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常态化开展文化惠民工程“送戏下乡”活动,临县道情戏《大河清清》入选了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舞剧《刘胡兰》、歌曲《美丽山西我的家》两部作品荣获了山西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以文明实践引领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了18个乡村旅游示范村,碛口古镇成功创建4A级旅游景区,承接举办了2023年首届革命老区文化振兴(吕梁)会议、“大河论坛 黄河峰会”等多个国家级大型活动,900余名志愿者用实际行动全力护航,全面展现临县人民文明有礼、淳朴热情的良好形象。三是新风尚滋养,展现老区形象。临县大力推进移风易俗行动,全县465个行政村35个(社区)全部建立“一约四会”,党员干部带头践诺落实婚丧事宜报备制度,积极引导群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创新设立孝心基金,孝老敬亲、崇德向善在临县蔚然成风,吕梁市移风易俗现场会在临县召开,丧事简办“追思会”模式在全市、全省推广;广泛动员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践行文明生活理念,参与城乡人居环境卫生整治提升,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擦亮了临县新名片。四是新举措为民,助推乡村振兴。临县有脱贫人口76152户188651人,是山西省脱贫人口最多、巩固衔接任务最重的重点帮扶县。该县将文明实践工作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实施文明实践暖心工程,广泛组织志愿队伍,及时将上级会议精神、惠民利民政策、创业就业技能、增收致富渠道信息等送到田间地头,送到老百姓手上,切实帮助脱贫群众提升自身素养和致富能力。该县还聘用70名老干部、新乡贤担任专职人民调解员,参与23个乡镇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广泛动员广大志愿者参与基层网格化治理,累计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8万条,2020年度获评“省级平安县”,2021年度获评“平安山西建设示范县”。

    用好“三项机制”。一是用好挂点联系、定期宣讲机制。该县建立县级领导挂点联系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各类难题、堵点问题;建立县级领导定期下基层宣讲机制,发挥文明实践头雁效应。二是用好综合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实行“周清单、月调度、季总结、年考核”制度,出台志愿者奖励激励办法,“公益青年林”“人人电商”“致敬老兵”“走进书香”等一批优秀志愿项目受到上级充分肯定,临县志愿者协会被评为吕梁市最佳志愿服务组织。三是用好群众点单、中心接单机制。依托微信公众号、小程序,采取“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方式,完成群众心愿单1313条,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当前:3版(2025年03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