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亮剑,教育更需跟上
◎  刘霁月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成为未成年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网络的匿名性和即时性也为欺凌行为提供了温床。在这起事件中,群主小辛在微信群内多次发表辱骂、嘲讽小文的言论,并制作丑化小文的表情包,对小文的名誉造成了严重影响。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小文的人格尊严,也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可忽视的伤害。

    法院的判决体现了法律对未成年人网络欺凌的零容忍态度。法院判令6名被告以书面形式向小文赔礼道歉,并赔偿小文维权开支6000元。这一判决不仅维护了小文的合法权益,也向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未成年人不是护身符,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时,由于6名被告均为未成年人,赔偿责任由其法定代理人承担,这也提醒家长和社会各界,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的监管责任不容忽视。

    然而,除了法律制裁,教育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场所,应当承担起预防和应对网络欺凌的责任。这起事件的发生,表明学校在网络安全教育和心理辅导方面仍有待加强。学校应当通过开展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咨询机制等方式,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网络行为观念,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责任感。

    此外,家庭教育的角色也不容忽视。家长应当关注孩子的网络行为,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引导。在这起事件中,6名被告的法定代理人承担了赔偿责任,这无疑是对家长监管责任的一种警示。家长应当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了解他们的网络活动,教育他们尊重他人、遵守法律,避免因无知或冲动而触犯法律。

    未成年人网络欺凌问题的解决需要法律与教育的双重努力。法律为受害者提供了维权途径,也为施害者划定了行为底线;而教育则从源头上预防欺凌行为的发生,培养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只有法律与教育相辅相成,才能有效遏制未成年人网络欺凌现象,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当前:1版(2025年03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