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提高思维能力
◎ 重庆市开州区汉丰第七小学 李建国 杨雪

 

    思维能力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培养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学习活动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阅读部分,要善于通过思维进行深度阅读,拓展思维空间,形成深度思考的习惯。

    一、围绕标题进行整体思维

    题目与文本内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题目常常是文本内容的浓缩,或是文本的线索。课文阅读时,可以从文章题目入手进行整体思维。比如在阅读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时,可以“甲天下”为中心进行整体阅读:“甲”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桂林的景色来强调“甲”字的?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特色?围绕题目进行这样的思考,再去寻找文本的内容,就会发现,整个文本都是以“甲”为中心,采用了“先总后分”的叙事方法,由文章的题目入手,提出恰当的问题从整体上思考分析,促进整体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二、借助视频进行形象思维

    阅读中,如果不能把陌生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知识、经验、生活结合起来,语言文字就成了没有生命的符号。只有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赋予这些陌生的语言文字以鲜活的形象,才能使其转变成积极的语言,促进更好地体验、理解、判断、分析。在阅读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时,由于没有观察钱塘江大潮的直接经验,对文本的语言文字很难有直观感知。尤其是对“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些语言文字,很难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画面。阅读时,可借助网络看一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关键的地方可反复看,然后一边看画面一边阅读课文的第3、4自然段,再进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钱塘江大潮来临时的鲜活画面。这样,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感受文本的语言文字。

    三、利用导图进行对比思维

    课文阅读涉及寻找信息、快速浏览、理解关键词、理解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等内容。思维导图可以将相似的内容、特点以集合的形式进行呈现,便于对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或者不同作家具有相似风格的作品进行整合,发现它们的特点,促进对比思维能力的发展。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猫》一文,课后“阅读链接”节选了夏丏尊的《猫》与周而复的《猫》的片段。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圆圈集合的形式对不同作家笔下的猫进行对比。尤其是夏丏尊和周而复都对猫的外形进行了描写,可通过思维导图进行对比,清楚地看到不同作家笔下的猫的特点,感受到两位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四、联系生活进行发散思维

    人类的思维并不是单向的,而是能够横向、纵向、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进行思考,这样就使得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分析后得出不同的观点及看法。课文阅读中,可以结合文章的实际进行发散性思维。比如在阅读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小站》一文时,可以根据文章中的内容展开想象,分析五年之后小站会发展成为什么样子。通过发散思维在对车站的情况进行大胆猜测和想象时,其中会涉及饮水机、电视机以及假山,以及如何提高车站服务质量。这样的发散思维,对文章内容的记忆深度会更深,并且形成自己深刻且独特的学习体验。

    课文阅读中要善于进行思维,从而促进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升阅读质量,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当前:3版(2025年03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