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时,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给我说了件事:上午语文课上,同桌一直写数学作业,女儿就告诉老师了,事后同桌就跟她闹别扭,说她多管闲事,是个讨厌鬼。
然后女儿就问我:“爸爸,难道我错了吗?我觉得我没错啊!”
这个问题我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起码我不能随便把自己的看法强加到女儿身上。
饭后和女儿散步时,我就一直在想怎么回答女儿,想起前两天看《底层逻辑》这本书中关于成人应该有不同角度的对错观的章节,我的理解里有两个角度:一个是从道德、法律、规则方面区分,谁违反了道德、法律、规则谁就错;一个是从经济学角度区分,在这件事里谁遭受损失大或者谁预防这事发生的成本低,那就是谁的错。
我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问题,而是举了个例子:假如绿灯亮了,小明边玩手机边过马路,结果一辆车闯红灯,把小明撞了,这件事是谁的错呢?
女儿:“当然是开车的人错了,因为他闯红灯违反交通法规。”
我:“嗯,对。从‘道德法规’角度区分就是开车的人错了。”
女儿:“那我就没错,是同桌违反课堂规则了,语文课不能写数学作业。”
我:“是的,从这个角度确实是你同桌错了。但要从‘谁遭受损失大,或预防这事发生的成本低’的角度判断,小明也不是完全没有错,因为小明如果不玩手机,过马路前左右看一下,或许就能避免被撞了。”
女儿:“同桌写数学作业时书本总是碰到我,影响我听课了,所以我告诉老师也没错。爸爸,要是你的话,你会告诉老师吗?”
我:“如果是我的话,无论她有没有影响到我,我会先提醒她。如果她不听还继续影响我的话,我就会告诉老师。”
然后我继续给女儿分享了我看了《底层逻辑》这本书后的一些思考,因为我不确定我的判断标准就一定正确,只是让她能多一个思路:每个人的角度、观点、立场不同,对同一件事的看法自然不同。从“道德法规”角度考虑问题,能让我们有自己的做事原则和底线;而从“损失和成本”角度考虑问题,能让我们在面对问题或冲突时适时变通,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目的不是区分对错,而是达成目标——获得利益或者避免损失。
最后女儿问我:“爸爸,那你猜假如我看到小明过马路被撞了会怎么办?”
我:“你会怎么办?”
女儿:“当然是打110和120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