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为媒,奏响移风易俗新乐章
◎ 本报记者 王露

 

青海门源眉户戏表演。(门源回族自治县文化馆供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把“乡风文明”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紧迫任务,多次强调要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相融合,推动文明理念在城乡沃野深深扎根。从广西瑶乡的婚嫁表演到胶东半岛的剪纸艺术,从重庆山城的民间故事到青海高原的眉户戏……当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文明新风相遇,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化实践正在中国乡村悄然兴起。

    观 察

    传统与新风精彩碰撞擦出火花

    “鲁家沱,明月沱,广阳故事人人说。你也说,我也说,我的故事一大箩。今天不说那一箩,只说其中的那一个……”3月18日,在重庆市南岸区广阳镇广阳民间故事会馆,“中国好人”、国家级非遗项目——广阳镇民间故事传承人杜志榜穿着一身红色的长衫,绘声绘色地讲述着移风易俗的故事,手里的扇子一开一合,故事也跟着起承转合。

    广阳民间故事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年来,南岸区积极探索移风易俗新路径,以广阳民间故事为载体,大力挖掘传统故事中的移风易俗元素,筛选和改编蕴含节俭、孝道、诚信等具有正能量的传统故事。截至目前,当地就移风易俗主题创作了故事3则、小品剧1则、莲宵唱词2则、三句半1则、快板1则。“这些故事让群众明白了不能互相攀比、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杜志榜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种“非遗+移风易俗”的创造性结合,正在全国各地得到生动实践。为了让移风易俗理念真正走进大众的生活,各地创新宣传形式,通过喊麦、相声、小品、老剧新唱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宣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拒绝高额彩礼、摒弃攀比浪费、传承优良家风等移风易俗内容。

    在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的一场乡村大集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烟台剪纸传承人梁巧艳的剪刀下,围绕“十抵制十提倡”主题的剪纸正在成型:螳螂拳招式化作“抵制天价彩礼”的拳头,渔家号子图案拼成“提倡简办婚礼”的船帆,给大家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山岳苍苍,大河汤汤,炊烟两岸熟谷粮,风雨四季岁月长……”坐落在百年梨园、黄河奇峡畔的甘肃省皋兰县让非遗曲艺成为移风易俗的传声筒。当地以兰州鼓子、兰州太平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鼓子新韵唱家乡。

    锣鼓喧天迎喜事,唢呐悠扬谱新篇。在广西梧州市蒙山县长坪瑶族乡,当地组织村民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瑶族婚俗的情景再现模式,推出瑶族婚嫁婚俗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体验观赏,也让“婚事新办、喜事俭办”的文明婚俗观念深入人心。

    探 索

    用好非遗宣传推进移风易俗见成效

    非遗与移风易俗的融合,既为传统文化注入生命力,也为基层治理开辟新路径,构建起“文化传承+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格局。各地通过非遗载体创造性转化传统民俗,在润物无声中涵养文明乡风。

    重庆市南岸区的实践便是一个生动注脚。除了广阳民间故事,重庆市南岸区还通过将“厚养薄葬”“抵制攀比”“喜事新办”等移风易俗理念,融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黄氏剪纸的创作中,以生动的剪纸纹样来传递文明新风。同时,在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涂山镇传统陶瓷复烧技艺中,融入“节俭养德”“孝亲敬老”等移风易俗主题雕刻来破除铺张浪费,倡导勤俭节约文明理念,不断促进社会风气持续向上向善。

    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非遗+移风易俗”也开出了繁盛的花朵。眉户戏又称“迷胡”“曲子戏”“弦子戏”,传入青海已逾百年,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立于1953年的边麻掌眉户戏剧团,自2017年起积极有效盘活非遗技艺,坚持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发展着力点,编写《主题教育正当时》《夸夸农村新风貌》《移风易俗、高额彩礼》等剧目,通过县文化馆开展的“戏曲进乡村”“非遗过大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法德大舞台”等活动在全县巡演,实现了全县12个乡镇109个行政村全覆盖,演出场次超300场,观看群众5万余人次。

    门源回族自治县文化馆非遗办公室主任吴瑞娜介绍,边麻掌眉户戏剧团如今已成为促进当地社会文明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志愿者队伍,成为传递社会正能量的有效载体。

    建 议

    构建可持续的文化生态让文明乡风润人心

    当老手艺遇见新文明,我们正见证着一场静水流深的嬗变——在这里,剪纸剪去的是陋习,留下的是乡愁;花饽饽蒸腾的不只是麦香,还有整个民族向上向善的力量。

    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非遗宣传展示,倡导移风易俗,不仅拓宽了移风易俗宣传路径,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关注度得到提高。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黄任勇表示:“通过具象化的艺术呈现,抽象的价值理念变得可知可感,为基层社会治理开辟出兼具文化厚度与情感温度的新路径。”

    黄任勇提到,非遗与移风易俗的创新融合虽具有重要价值,但在实践中仍面临多重挑战,如传承人面临老龄化问题,原真性与创新度的博弈问题,以及缺乏持续性资金支持、专业人才梯队建设及效果评估标准等。吴瑞娜在采访中也提到,门源县共有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8名,平均年龄超过45岁,且均为初中或小学文化水平,在创作创新方面受到制约。

    如何激励更多的非遗传承人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群众接受度高的艺术形式,让村民听得明白、听得进去?吴瑞娜告诉记者,门源县文化馆除了眉户戏的宣传,还积极引导回族宴席曲传承人、门源花儿传承人、皮影戏传承人开展类似题材的创作,并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宣传展演。“今后,我们将在举办培训活动提高传承人的技艺水平,加强创编队伍人才建设,完善相关保障措施等方面作出努力。”

    重庆市南岸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唐静表示:“南岸区高度重视非遗宣传,也鼓励更多的非遗传承人用各种形式开展移风易俗,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加大非遗宣传实践项目各种保障力度,提供必要的演出场地、经费等,并将非遗传承人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师资库,统筹安排开展‘六讲’活动。二是在新时代乡贤、身边好人、优秀志愿者等先进典型评选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非遗传承人,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三是搭建交流互鉴平台,通过观摩、座谈、案例分享等方式,不断提升大家的非遗宣传能力。四是创新非遗传播形式,建立‘非遗宣传+互联网’模式,不断扩大覆盖面,有效提升非遗宣传影响力。”

    黄任勇建议,非遗与移风易俗的融合需在守正与创新间找到动态平衡,既要避免文化异化,也要敢于打破固有范式。以科技赋能传承、以制度保障权益、以社群凝聚共识,让非遗真正成为移风易俗的‘催化剂’。

当前:1版(2025年03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