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渭南的大街小巷、乡村田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爱与奉献勾勒出城市的精神文明轮廓。他们是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在艺起”文化志愿服务队,多年如一日,穿梭在各个角落,为“三留守”(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人群送去温暖,为城市文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汇聚爱心力量,搭建温暖桥梁
“以前村里很少有这样热闹的演出,‘在艺起’文化志愿服务队来了之后,不仅有精彩的戏曲,还有志愿者教我们唱,现在村里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了!”临渭区蔺店镇李十三村村民杨占喜难掩兴奋地说。每一次送戏下乡,都是一次文化与情感的交融,老人们围坐在一起,看着台上精彩的表演,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主任田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三留守’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凸显。2016年,我们组建了‘艺路同行 微光如炬’——‘在艺起’文化志愿服务队,就是希望为这些群体撑起一片精神的天空,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从最初的十几个人到如今线上线下超一千五百人的庞大队伍,从寥寥几场活动到累计开展1200余场次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总时长累计达3.5万小时,这背后是无数爱心人士的默默付出与坚守。服务队通过细分组建“文艺志愿队”等40余个职能团队,如同精密的齿轮,协同运转,将文化服务精准地输送到每一个需要的地方。
深耕文化惠民,绽放文明之花
在临渭区桥南镇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孩子们一看到“在艺起”的文化志愿者就欢呼雀跃地围了上去。“哥哥姐姐们每周都来,教我们好多有趣的东西,我现在可喜欢剪纸啦!”留守儿童小明(化名)开心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在艺起”文化志愿服务队与临渭区曙光特殊教育学校、临渭区桥南镇留守儿童服务中心联合共建的“花儿朵朵美育分校”,志愿者们用耐心和爱心为孩子们打开艺术的大门。美育志愿者负责人苗诗雨感慨地说:“看到孩子们从最初的羞涩内向变得自信开朗,我们知道所有的努力都化作了他们成长的养分。”
除了关爱留守儿童,服务队也没有忘记留守老人和妇女。他们走进10多家敬老院,为老人们带来多样的文化服务,实现从“养老”到“享老”的幸福转变;组织近千名志愿者深入社区乡村,开展“乡村直通车 文化赶大集”文化惠民演出,把精彩的文艺演出送到群众家门口,真正打通文化惠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持续发展壮大,传承文明薪火
在“在艺起”文化志愿服务队中,有一位特殊的成员——年过70岁的杨存平。退休后的他本可以安享晚年,却选择加入服务队,活跃在戏曲下乡的舞台上。“我热爱戏曲,也想把这份快乐传递给更多人。在这里,我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更找到了人生的新价值。”杨存平的话语质朴而坚定。像他这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年龄段,但都怀揣着一颗炽热的爱心,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
为了让文化志愿服务更规范、更持久,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制度。田建介绍说:“我们构建了清晰高效的组织架构,从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到服务保障,再到监督激励,都有明确的规定。同时,我们积极引导‘三留守’人群参与志愿服务,让他们从被动接受帮助转变为主动传递爱心,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在渭南,“在艺起”文化志愿服务队就像一面飘扬的旗帜,引领着更多人投身精神文明建设。他们用一个个温暖的行动,诠释着奉献的价值;用一次次真诚的付出,传递着文明的力量。这些微光汇聚在一起,照亮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渭南精神文明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