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特殊”人群点亮生命之光
——广西天等县以暖心文明实践助力残疾人共享美好生活
◎ 黄城松 农良超

 

    近年来,广西天等县聚焦残疾群众的需求,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功能作用,“三创”并举,打好文明实践“组合拳”,为残疾人提供常态化、精准化、品质化服务,既着眼解决思想问题,化解残疾群众的心灵“疙瘩”,又帮助其解决急难愁盼实际问题,帮扶残疾人摆脱生存困境,融入社会,实现个人价值,生动书写“弱有所扶、残有所助、残有所依”的民生答卷。

    创新康复服务模式,巧破残疾人“身体困境”

    天等县统筹协调残疾人需求和志愿服务资源,做好匹配对接,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与扶残助残深度融合,从“心”施治,从“技”开药,向“康”发展。

    以思想引领提其“士气”。通过组织开展“乡村振兴故事会”“大榕树家教课堂”等形式,为残疾人搭建起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让创业成功的残疾人担纲“主角”,登台讲述自身经历,教育引导残疾人发愤图强,自强不息,传递文明实践的正能量,提升残疾人的社会认同感与归属感,有效激发他们的内在活力和创造力。截至目前,累计开展“一会一堂”活动312场次,受益残疾人6864人。

    以技能提升丰其“羽翼”。收集掌握残疾人培训需求,整合粤桂帮扶、社会帮扶等资源,大力组织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培训,把培训课堂搬到乡村车间、搬到残疾群众的家门口,方便残疾人就地学以致用,拓展一技之能,提升自我价值和发展底气。目前,累计开展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班24期,共培训2810名残疾人。

    以康复训练健其“筋骨”。从医疗机构或康复机构中遴选出乐于从事公益事业的资深治疗师,组建扶残助残康复志愿服务队,为残疾人提供免费且精准的康复服务。通过开展“千里送诊、千医送药”行动,定期为残疾人检查治疗,全面保障身心健康,累计有12000多名残疾人受益;推广“工疗”“娱疗”等多种康复训练模式,让残疾人边就业边接受康复训练、心理疏导等综合服务,培养残疾人向上向善,爱岗敬业创造幸福。

    创新就业服务模式,力助残疾人“有位有为”

    天等县文明实践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以县内零工超市、零工驿站为依托,推行网格化管理和8小时外的志愿服务机制,延伸服务触角,精准对接残疾人的就业需求,积极为残疾人提供求职登记、岗位推送、职业指导等服务,打造10分钟就业服务圈,帮助残疾人“有位”“有为”,在就业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贡献的双重飞跃。

    “内招外送”稳岗。紧密对接辖区残疾群众,建立残疾人就业动态管理数据库,采取推荐与扶持、指导与培训、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残疾人的残疾程度、技能水平、就业意愿等信息,有针对性地引导残疾群众就近就业或外出务工。目前,全县就业帮扶车间339家,安置860多名残疾人就业,残疾人月均工资达1200元以上。

    “粤桂协作”拓岗。用好“蓬江—天等”劳务输出服务机制,收集残疾人就业需求信息形成“求职清单”,积极对接广东企业,进行人岗匹配,形成“供岗清单”,联络赴粤返岗复工“爱心专车”专线,采取直达单位“点对点”集中输送方式,帮助残疾人实现“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一站式到岗。目前,累计转移到广东省就业的残疾人达2000多人,其中脱贫残疾人900多人。

    “公益助残”增岗。采取“残联+公益组织+爱心企业+网络平台+残疾人”的帮扶模式,由行动执行团队益起初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垫资采购手工艺品原材料,免费发放到残疾人手中,并对参与行动的残疾人进行培训,培训合格后残疾人可居家制作,完成后保底回收成品,再通过抖音、快手平台直播等方式进行销售,使残疾人在参与产品生产过程中获得收益。目前,全县参与居家加工产品的残疾人达400多人。

    建立残健共融孵化基地。依托粤桂协作机制,在蓬江区社会慈善资金支持下,成立“粤桂协作蓬江天等残健共融孵化基地”,于2024年11月在天等县龙岩社区易地搬迁安置点正式揭牌,为残疾人和脱贫人口搭建创业就业平台,实现残疾人和健全人“共创、共担、共享、共赢”,实现残健共融。3月13日,孵化设立了宁干乡残健共融工作站。目前,龙岩基地和宁干工作站共带动25名残疾人就业。

    创新关爱服务模式,增强残疾人“幸福指数”

    天等县围绕残疾群众所需所求所盼,建立健全各项机制,让关心关爱顺乎民心、合乎人意,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建立关爱帮扶体系。常态化开展残疾家庭摸底筛查工作,文明实践志愿者“身入心至”各村(社区)了解残疾人的“急难愁盼”“安危冷暖”,对困难残疾人“主动发现、及时救助、应救尽救”,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和“一人一策”帮扶措施,实施精准帮扶,构建“政府力量为主导、社会组织力量为载体、社区志愿力量为辅助、社会慈善力量为补充”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健全关爱服务机制。推进“社工+志愿服务+慈善”深度融合,通过“群众点单—中心(所、站)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服务模式,有效整合资源,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开展扶残助残文明实践活动,汇聚推动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强劲力量。截至目前,累计组织3400名党员志愿者协助开展“上门评残”、代办帮办等扶残助残志愿服务活动,服务残疾人1350人次。

    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强化动态管理,及时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关爱帮扶工程范围,协调落实补助资金发放到位,持续解决好残疾人“柴米油盐”的烦恼、“衣食住行”的需求、“酸甜苦辣”的倾诉,打通服务残疾群众“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累计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3820万元,政策甘露精准滴灌到了每位残疾群众的心田。

 

当前:2版(2025年03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