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精神文明建设坚实根基
——四川绵阳市全力推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机制体制革新
◎ 刘思明

 

    近年来,四川省绵阳市在持续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的同时,全方位推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机制体制革新,有力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为城市现代化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全域统筹聚合力,共筑乡风文明新风貌。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绵阳市坚持全域视角,激励各地因地制宜,积极创新工作模式,凝聚起乡风文明建设与文明城市创建的强大合力。安州区着力健全乡风文明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相继出台《关于建立“五老”调解会的通知》等文件,构建起站所吹哨、部门动员、各方协同的高效工作机制,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利用。梓潼县在最美宜居集镇创建工作中,建立由县委书记、县长挂帅的领导小组,严格落实“书记负责制”,强化组织领导,配套制定详细且完善的实施方案与考核方案,坚持奖惩分明原则,设立专项财政资金分上下半年对排名靠前的乡镇予以奖励,并成功评选出10个最美宜居集镇,城乡环境得到显著改善,7个镇先后10次荣获绵阳市城乡环境综合提质“十佳乡镇”、绵阳市城乡环境综合提质“成效显著”乡镇称号,乡村整体风貌与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建强阵地促传播,推动党的理论走进千家万户。绵阳市通过构建上下联动的理论宣讲体系,丰富文明实践活动载体,以“文明实践大喇叭”“百姓故事会”为载体,实行“市、县、镇、村”四级联动模式,广泛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乡风文明主题宣讲活动2300余次,运用方言土语、网言网语、地方特色文艺等方式,充分发挥各类宣讲队伍的积极性,让专家讲理论、干部讲政策、身边人讲身边事,深入开展通俗化、分众化、互动化的宣传宣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广泛传播、深入人心。盐亭县创新打造“党建+供销社超市+积分制”的发展治理新模式,开展“积分制+”等系列活动370余场(次),惠及群众3万余人次,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让群众自愿成为政策理论的传播者和推动者,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和水平。梓潼县不断深化文明实践项目,精心组建10支共计150余人的文明实践队伍,深入推进“讲、评、帮、乐、庆”机制,累计开展政策宣讲、法律援助等文明实践活动62场,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移风易俗树新风,引领城乡文明新风尚。在加强理论传播的同时,绵阳市各地还努力探索推动移风易俗的有效路径,不断提升城乡文明水平。北川羌族自治县陈家坝镇黎山村以绵阳石椅羌寨乡村振兴先行区建设为契机,推行“积分制+基层治理”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筑牢积分制经济“底盘”,通过家庭积分制和成果共享,激发了村民自我组织、自我参与、自我管理热情,实现了村容村貌、乡风文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走出了一条“小积分”引领文明乡风“大治理”的路子。江油市建立移风易俗“市、乡、村”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制定“1+24”个治理方案,采取“清单制+责任制”工作法,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考核指标、精神文明建设考评体系,推动工作常态长效。平武县在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的基础上,构建起科学合理的道德评价与乡风监督体系,对村民的文明实践行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通过正向激励,营造出人人争做道德标兵的浓厚氛围。

    精准治理提颜值,绽放城乡文明新光彩。涪城区将文明城市创建与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双修”、网格化治理等工作有机融合,成效显著,目前,204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已全面竣工,并启动155个新项目;建成“三乐幸福园”等5处口袋公园,精心扮靓10条背街小巷,新增绿化面积1.6万平方米;同时,实施村社“五清”、场镇“四定”、城区“四化”工程,城乡宜居品质得到大幅提升。游仙区以“网格化”落实精细化管理,将城区街道划分为数百个微网格,为街道巷子设立三级“街巷长”,全面构建“干部打头阵、党员当先锋、群众齐参与”的生动工作格局,并将城乡环境综合提质纳入辖区目标绩效综合考核,每季度评选“成效显著”镇街和“问题突出”镇街,对连续两次被评为“问题突出”的镇街进行约谈,通过双向激励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积极性,为城市增光添彩,让居民生活更具幸福感。

 

当前:B1版(2025年04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