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 需要更多“走心”设计

 

    最近,上海一条人行道因为“窄”登上热搜。在徐汇区黄石路龙南五村北门处,有一段人行道最窄处仅10厘米左右,居民称“只有猫能走”,而行人只能走非机动车道,遇上非机动车道也被临时停放的车辆占据时,行人被迫走上机动车道,十分危险。

    编辑点评: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类似“猫行道”这样的设计缺陷并非个例。

    城市治理既要有大刀阔斧的魄力,更需绣花般的精细功夫。一条10厘米宽的人行道,可能源于当初设计时的疏忽,或是后期道路改造时的考虑不周。但无论何种原因,都反映出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对行人路权的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

    人行道虽小,却承载着市民最基本的出行需求。当行人被迫与电动车、机动车争道时,不仅影响出行体验,更直接威胁生命安全。

    目前,当地部门已在争取妥善解决这个问题。但解决问题不能止于个案处理,更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建议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开展全面排查,对类似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其次,完善设计规范,在规划阶段就充分考虑行人需求;最后,建立市民反馈机制,让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城市治理是一门精细艺术。期待各地能以“猫行道”事件为契机,举一反三,全面排查类似问题,让每一条人行道都成为安全道、舒心道。毕竟,衡量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地标建筑的高度,更要看它对待每一位行人的人性化温度。

 

当前:1版(2025年04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