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马”与追星都要文明

 

    编者按:

    近年来,马拉松赛事持续升温,尤其是在每年三四月份这个黄金比赛季,各地马拉松赛事扎堆上演。在个别马拉松赛事中,不文明行为也时有发生。近期某地马拉松赛事中发生的“中学门口撒尿事件”,再次引发舆论对马拉松赛场上不雅举止的声讨。

    与此同时,“饭圈文化”不断入侵体育领域,体育明星的粉丝党同伐异,扰乱体育比赛秩序,扭曲赛事本应聚焦的竞技本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在“部长通道”上接受集中采访时提到,要坚决抵制“饭圈文化”对体育的侵蚀和破坏,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

    舆论纷纷指出,无论是参加马拉松赛事,还是追捧体育明星,都要文明。

 

    “文明跑马”应是参赛者的道德自觉

    ◎ 苑广阔

    今年3月2日,某地马拉松比赛期间,多名参赛选手被曝在某中学门口随地小便,引发公众强烈谴责。尽管现场设有移动厕所,且距离事发地点仅20米,但这些选手仍选择在学校门口做出不文明行为。

    这一事件,不仅暴露出部分参赛者的文明素养存在严重缺失,也反映出个别地方的赛事管理与服务存在短板。随着天气转暖,全国各地马拉松赛事越来越多,如何倡导文明参赛、加强赛事管理、提升服务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有三急,马拉松路程远、时间长,选手出现内急,乃人之常情。但是,马拉松不仅是一项体育赛事,更是展示城市文明的窗口。参赛者的行为不仅关乎个人形象,也直接影响赛事声誉和城市形象。马拉松比赛的选手在公共场所随地小便的行为,不仅违背了体育精神,更损害了社会公德。这种不文明行为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引发公众的广泛批评。

    事实上,类似的不文明行为在近年来的马拉松赛事中多次出现。针对不文明行为,赛事组委会必须采取“零容忍”态度,一旦有选手出现不文明行为,应启动调查程序,依据比赛规则和相关规定对涉事选手进行处理。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处罚措施,例如取消比赛成绩,列入以后的禁赛“黑名单”,并公开通报批评,以儆效尤。

    此外,赛事组织方还应加强对参赛者的文明教育。例如,在赛前通过宣传手册、官方公告等方式,明确告知参赛者文明参赛的要求和违规后果。同时,建立举报机制,鼓励公众监督不文明行为,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赛事文明的良好氛围。赛事组织方还应进一步优化服务设施,例如增加移动厕所数量、合理设置点位、加强标识指引等,确保参赛者在需要时能够方便使用。

    文明参赛是马拉松等赛事的内在要求,严格处罚是维护赛事公平的必要手段,而加强服务则是提升赛事质量的重要保障。随着马拉松赛事的普及,期待更多参赛者能够自觉遵守规则,展现文明素养,同时也希望赛事组织方不断完善管理、优化服务,共同营造一个文明、健康、和谐的赛事环境。

 

    马拉松选手“薅羊毛”呼唤赛道文明

    ◎ 刘少华

    说到“文明跑马”,不由想到,在去年11月某地举办的马拉松比赛中,一男一女两名选手拿走大量能量胶,装满了整个背包,引发网友吐槽。不少网友表示,能量胶等物资属于参赛选手的能量补给来源,不应该被少数人“薅羊毛”。

    这几年,马拉松运动很热,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跑马”队伍。然而一些人只是学会了跑步,并没有学会如何文明地跑步。选手在“跑马”时竟然顺手牵羊,在补给站“薅羊毛”,吃相实在丑陋。

    马拉松比赛中的能量胶等物资,是赛事组织者精心准备的,旨在为每一位参赛选手在漫长赛程中提供必要的能量补给。站在举办方的角度,自然认为参加马拉松赛事的选手都是讲文明的,不会多吃多占,所以一般对于补给数量并没有限制。然而这种漏洞也给了“薅羊毛”的选手以可乘之机。

    如何看待马拉松选手的“薅羊毛”行为?一方面,这的确只是少数人的不文明之举,但这一小部分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却不容小觑。另一方面,这种行为不只是简单的道德品质问题。要知道,补给物资的数量是有限的,当这些人毫无节制地多吃多占时,其他选手获取补给的机会就会被剥夺,可能导致那些本本分分、遵守规则的选手在比赛中因能量不足而体力不支,进而影响比赛成绩。因此,这种行为不仅仅损害了个体利益,更是对赛事公正性的严重践踏。

    当然,马拉松选手“薅羊毛”,也折射出赛事组织者在物资管理和分配机制上存在漏洞。在未来的赛事筹备中,可以考虑采取更合理的补给发放方式,比如限制单次领取数量、安排专门的监督人员等,从源头上避免此类现象发生。同时,对于这种“薅羊毛”违反赛事规则、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以维护比赛的公平公正。

    这些年,马拉松比赛的场次数量增加了,人数增加了,看似一片繁荣。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对马拉松赛场上的一些不文明现象时有所闻,如随意丢弃垃圾、恶意破坏赛道设施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部分参与者对于赛事文化的理解尚显肤浅,缺乏应有的公德心和自律意识。长此以往,不仅会损害马拉松运动的形象,更可能挫伤广大“跑马”爱好者的参与热情,进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马拉松比赛应该是文明的比赛。这种文明不只是观赛者文明,参赛选手更应该带头践行文明。每一位参赛选手都应该自觉遵守赛事规则,维护赛道文明。

 

    马拉松“套牌蹭跑”践踏了竞赛的公平与规则

    ◎ 汪昌莲

    据媒体报道,3月23日,武汉马拉松比赛后,张女士发布视频称,她意外发现她的号码布被人“套牌”,一位女性“跑马”者用跟她一样的号码参赛,结果被官方摄影抓拍到,上传到了云盘。发现被人“蹭跑”后,张女士称已经向赛事举办方举报,目的是找出“蹭跑者”,避免自己被意外禁赛。武汉市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回复媒体称,作为赛事监管部门,他们会督促组委会处理张女士反映的被“蹭跑”一事。

    近年来,多地马拉松出现蹭跑行为,不仅践踏了体育竞赛的公平与规则,更将参赛者推向了失信的歧途。马拉松赛事是一场对自我极限的挑战与超越,其核心在于公平竞争与自我挑战。每一位参赛者都应以诚信为本,在赛道上展现自己的风采与实力。每一位参赛者必须自觉抵制“套牌蹭跑”行为,在赛道上挥洒汗水,追求突破,守护马拉松赛道的公平与纯粹,让体育精神在赛道上熠熠生辉。

    然而,“套牌蹭跑”者却通过伪造号码布、冒用他人身份等不正当手段获取参赛资格,严重破坏了赛事的公正性。他们占用了有限的赛事资源,如补给品、奖牌等,使得那些真正付出努力并遵守规则的“跑马”者权益受损。这种行为无疑是对体育精神的亵渎,是对其他参赛者的不尊重。

    从道德层面来看,“套牌蹭跑”是失信行为。体育竞赛强调诚信与自律。然而,“套牌蹭跑”者却选择以欺骗的方式参赛,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个人形象,更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建设。

    从法律层面来看,“套牌蹭跑”也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伪造、变造体育比赛入场券等行为将受到严厉处罚。虽然目前对于“套牌蹭跑”的处罚力度尚有待加大,但法律的威慑力依然存在。赛事组织者应积极与相关部门合作,加大对“套牌蹭跑”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赛事的公平与秩序。

    “套牌蹭跑”行为还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马拉松赛事对参赛者的身体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赛事组织者通常会为正规参赛者购买意外保险以确保其安全。而“套牌蹭跑”者,由于未经过严格的身体检查且未购买保险,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不仅会对自身安全构成威胁,也可能给赛事组织者带来麻烦与纠纷。

    要遏制“套牌蹭跑”现象蔓延,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赛事组织者应加强赛事管理,提高准入门槛,采用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确保参赛者的身份真实。同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震慑。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体育精神的宣传与教育,引导参赛者树立正确的参赛观念,珍惜自己的信誉与形象。

 

    治理“饭圈文化”,推动体育回归纯粹

    ◎ 关育兵

    近年来,“饭圈”乱象层出不穷,从无底线追捧到网络暴力,从数据造假到恶意控评,种种行为早已超越了正常的粉丝行为。如今,“饭圈文化”从娱乐圈蔓延至体育界,更是形成了一种畸形的粉丝文化。

    在体育领域,“饭圈”内的不少人罔顾运动员的实际表现和体育精神,一味追捧个人,甚至将运动员神化。这种盲目崇拜,不仅扭曲了体育竞技的本质,更助长了个人迷信。个人迷信是一种非理性崇拜,会让人失去独立思考能力,盲目追捧所谓的“偶像”,甚至为其错误行为辩护。这种风气一旦蔓延,将污染竞技体育生态,并将对社会的理性思考和价值观形成严重冲击。

    “饭圈文化”的本质是,粉丝将个人情感映射在偶像身上,通过追捧偶像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和情感宣泄。这种情感宣泄往往是盲目和非理性的,易导致极端行为。一些粉丝为维护偶像形象,不惜攻击他人、散布谣言,损害他人权益,对社会秩序造成破坏,甚至可能触犯法律。

    “饭圈文化”的危害不容小觑。对青少年而言,这种文化容易导致价值观扭曲,使他们沉迷于虚拟的偶像世界,忽视现实生活中的责任和义务。对社会而言,“饭圈文化”助长了非理性思维,削弱了公众的独立思考能力,甚至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对于“饭圈文化”蔓延至体育界,有识之士认为,运动员需要保持清醒认知,做好自己;运动员管理者要辅助运动员分析粉丝文化的利和弊,抓好队伍管理。

    体育运动的推广需要明星,明星能吸引民众对运动项目的关注,有益于体育项目的推广,也能带动运动项目向更高水平迈进。体育明星是传播体育精神、推广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人们对体育明星的喜爱,应基于其在项目上的优异成绩和卓越表现,而不应局限于个人的生活琐事,更不能沉浸于对个人的迷信。

    面对“饭圈”乱象,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坚决抵制个人迷信和盲目追捧,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理性思考能力。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规范粉丝行为,遏制“饭圈文化”蔓延。在1月14日召开的国家体育总局系统意识形态工作和“饭圈”乱象治理工作专题会上,相关人士指出,要把“饭圈”乱象治理作为当前紧迫任务抓紧抓实。只有如此,才能净化社会环境,维护健康的粉丝文化,让体育精神和理性思考重回正轨。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体育运动的核心在于竞技水平和体育精神,而非对个人的盲目崇拜。推动体育回归纯粹,让清朗之风吹拂赛场,还需更多人共同努力。

 

王怀申  作

 

当前:3版(2025年04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