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板凳话民情” 凝心聚力解民忧
——四川万源市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走深走实
◎ 廖晓峰 王希琴 何燕

 

    近年来,四川省万源市广泛组织开展“一条板凳话民情”系列活动,发动党员干部聚焦群众根本利益,深入街头巷尾、农家大院,与群众“零距离”接触、“无障碍”交流,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为乡村振兴和社会和谐发展注入新活力。

    板凳宣讲传新风,文明理念入人心。万源市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的作用,将“一条板凳话民情”系列活动与移风易俗宣传紧密结合。发动300余名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深入基层一线,向广大群众宣传孝老爱亲、红白喜事管理、村风民风改善等乡风文明内容,结合身边人、身边事,生动剖析铺张浪费、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的危害,借助互动问答、现场讨论等形式,让群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一步理解移风易俗的具体要求。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村社院坝,都成了移风易俗宣讲的新阵地,用灵活多样的面对面宣讲方式,将“书面语”变成通俗易懂的“大白话”,用身边“小故事”阐释“大道理”,着力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

    倾听民声解民忧,搭建干群“连心桥”。广大文明实践志愿者结合“一条板凳话民情”“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实践活动,通过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等多种形式,鼓励群众畅所欲言,表达对移风易俗的真实想法和建议。全市共收集到100余条关于红白喜事简办、遏制人情攀比、抵制高价彩礼、倡导厚养薄葬、改善村风民风等方面的社情民意。这些来自基层的“第一手资料”为各地制定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开展“道德评议”,推行“文明积分制”提供了重要依据。这种以集中收集社情民意推动移风易俗实践的方式,让群众从“看戏人”变为“台柱子”,让干部从“旁听者”变为“掌舵员”,使“一条板凳话民情”成为缔结干群关系的“连心桥”,让群众真切感受到移风易俗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

    凝聚共识齐参与,文明新风促和谐。全市通过组织群众参与移风易俗自治,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遵守移风易俗相关规定,同时发动乡贤、“五老人员”等群体带动群众围绕婚丧嫁娶、孝老爱亲、村风民风等话题发表意见,分享经验与见解。大家贴心交流、形成共识,人人争当文明新风的“热心人”,群众的“小智慧”聚成推动移风易俗的“大能量”。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人情债”问题,全市制定《万源市抵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宴席推动移风易俗的倡议书》并在万源发布、万源融媒等平台发布。各地村社“红白理事会”坚持“喜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凡事从简”的原则,明确只办婚嫁、丧事、七十岁及以上满十寿宴,规定了宴席操办标准和礼金上限。系列举措的实施赢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红白喜事平均支出明显下降。

    “一条板凳话民情”系列活动让移风易俗工作在万源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通过这种接地气、聚人气的方式,万源市不仅摆脱了移风易俗工作中宣传难、落实难的困境,更凝聚了群众力量,让文明新风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

当前:A3版(2025年04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