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三把钥匙” 打开百姓“心锁”
——安徽怀宁县公岭镇三铺村持续提升基层治理工作
◎ 钱续坤 任蕾

 

    2024年以来,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公岭镇三铺村以党建引领为抓手,不断创新基层治理模式,通过“积分制”激活自治动能、“先锋队”赋能环境整治、“和事佬”织密和谐网络这“三把钥匙”,打开百姓“心锁”,探索出一条基层治理工作由“就地解决”向“深耕善治”纵深发展的特色之路,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治理目标。

    “积分制”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走进三铺村“积分超市”,货架上米、面、粮油等各类日常生活品一应俱全,每季度的积分兑换日,门口总会排起长长的队伍。“参加环境整治积10分、调解邻里纠纷积10分、获得县级‘美丽庭院’加20分……”驻村第一书记伍洲展示着《信用积分明细》,5大维度30项细则将抽象的家风美德转化为具象的“行为标尺”。2024年,全村累计兑换积分62800分,参与率达92%。

    此外,该村将积分与荣誉体系深度绑定,把积分作为“星级文明户”“好婆媳”“最美家庭”等评选的重要指标,2024年评出的10余户先进典型中,80%家庭信用积分位列前茅,形成了“赚积分”比学赶超的新风尚。

    三铺村将新时代“枫桥经验”与群众自治深度融合,推行“积分制”管理模式,让基层治理从“干部独奏”变为“群众合唱”。

    “先锋队”擦亮乡村振兴“生态底色”

    在三铺村,有7支村环境管护队家喻户晓。他们由133名村内党员与群众组成,活跃在村庄的每个角落,用“绣花功夫”绘制美丽乡村新图景。

    “以前村里环境整治总像一阵风,现在有了常驻的‘环境管家’。”吴老组村民吴中巨指着家门口新砌的花坛感慨地说。这7支管护队伍将全村划分为21个网格,每日开展“清单式”巡查,从垃圾清运到沟渠治理,从庭院美化到公厕维护,覆盖人居环境全链条管理。

    面对农村环境管护资金短缺的普遍难题,三铺村创新推出“产业反哺+多元共担”资金筹措机制。通过统筹村民组内蓝莓产业基地收益作为环境治理专项资金,配合“村民筹一点、集体补一点”的众筹模式,不仅实现管护成本同比降低17.5%,更带动蓝莓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形成产业发展与环境改善的良性循环。

    这种“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治理模式,不仅扮靓了村庄颜值,更激发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破解了农村环境治理中资金难持续、群众参与低、效果易反弹三大痛点,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治理样本。

    “和事佬”构筑矛盾化解“终点站台”

    在三铺村吴老组村民议事厅内,10多位村民围坐一起,村党支部书记查显林手持记录本,正主持着本月的“乡村夜话”。这种充满烟火气的议事场景,正是该村“1+3”多元调解体系的生动注脚。

    “以前两户为10厘米宅基地闹了三年,现在广场上开个‘夜话’就能说开。”更楼组村民组长查名山展示着他的调解笔记,里面详细记录了组内今年以来的调解事项。

    面对乡村多发的土地权属、邻里纠纷等矛盾,三铺村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治理生态: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整合党员代表、乡贤能人、村民组长三方力量形成“矛盾吸附矩阵”,在村组两级搭建“百姓议事厅”实体阵地及“乡村夜话”议事平台,将矛盾化解阵地前移至农家院落、田间地头,架起群众“连心桥”。

    三铺村通过这套治理体系持续保持基层善治记录,近十年来,村内矛盾化解率达100%,群众满意率达100%。“我们正在搭建乡村政务数字化平台,”查显林说道,“多个智能摄像头覆盖村内重点区域,平台将实现网格化管理,简化办事流程,以后,村民通过手机APP就能提交诉求,从而得到快速解决。”

 

当前:A4版(2025年04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