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文艺为文明乡风“上分”

    ●“文艺汇演进乡村”为群众带来文化“盛宴”

    ●戏迷“小梨园”让没事的村民都可以来唱两段

    ●乡村艺术团集中展现文明乡风建设成果

    ●“送影下乡”让乡村夜晚“有声有色”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文明乡风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是加强文明乡风建设、铸乡村振兴之“魂”的重要一环。随着气温逐渐回暖,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地方通过在乡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让文艺为建设文明乡风赋能、“上分”,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种下了繁荣乡村文化的种子。

   文艺汇演进乡村,文明新风入人心

    3月30日,在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贤士湖管理处七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由东湖区民政局、区文明办、区社会组织党委、贤士湖管理处联合举办的文艺汇演活动火热开展,现场气氛热烈,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为群众带来一场文化“盛宴”。

    活动在欢快的舞蹈中拉开帷幕,演员们活力四射的表演,瞬间让现场气氛热烈起来。随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小品、三句半、合唱等节目轮番登场。小品聚焦乡村生活变化,幽默诙谐且富有教育意义的表演,引得群众发出阵阵欢笑,饱含深情的合唱表演则唱出了文明乡风新亮点。

    “我们旨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并激发大家倡导文明新风尚的热情,携手营造社会文明和谐的浓厚氛围。”东湖区文明办主任占定明表示,为扎实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向纵深发展,大力弘扬文明新风尚,一年来,东湖区已组织开展了10余场乡风文明文艺巡演活动,覆盖全区各镇、街道和管理处。

    “小梨园”发挥乡村文化振兴大作用

    4月8日晚,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张良镇营东村的老村室内,10多名戏曲爱好者轮番上台,兴高采烈地演唱自己拿手的戏曲名家名段,大家互相鼓掌点赞,其乐融融。

    “我们‘营东村戏迷文艺小梨园’每周最少安排两个晚上的演出,大家都很积极,在群里一喊,没重要事情的戏迷都会来唱两段。”今年50多岁的营东村村民周国伟说。

    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也开始注重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一年前我自掏腰包4000多元购置了一套音箱和功放设备,去年夏天晚上的时候拉到外面,让到场的戏迷朋友轮流唱上一段,过过戏瘾,天气凉了或刮风下雨天,在外边唱就不行了。”周国伟说。去年12月初,营东村党支部书记周伟峰听说后,提出可以把四间老村室腾出来,作为大家唱戏的固定场所,并表示为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村里可以提供无偿用电。

    随后,周国伟和同为戏迷的村民李利、宗峰等几个人,义务清理了老村室的杂物,在墙上张贴了一块“营东村戏曲文艺小梨园”字样的喷绘美图,并在微信朋友圈内广为宣传。

    “目前我们镇还有营南村的‘老田戏迷新梨园’,每周六下午固定演出;再加上酷走协会、太极拳协会、交谊舞协会等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农民朋友的业余文化生活,可以说,是‘小梨园’等民间团体扛起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大旗’。”张良镇镇长郭小朋说。

    乡村艺术团“团”住文化和人心

    4月7日下午,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河庄村文化礼堂热闹非凡,一场主题为“文明花开处,乡村焕新颜”瓯海区乡村艺术团表演在这里精彩上演,为村民们带来一场视听盛宴,也让乡村文化氛围愈发浓厚。

    当日,暖阳倾洒,文化礼堂里座无虚席。演出在活力四射的开场舞《苹果香》中拉开帷幕,舞者们轻盈的身姿、灿烂的笑容瞬间“点燃”现场气氛,赢得阵阵掌声。随后,经典曲目《游击队之歌》以激昂的旋律,带大家重温那段热血岁月,唤起村民们的红色记忆,熟悉的歌声让不少人跟着哼唱起来。

    演出中,魔术表演以其神秘奇幻的魅力吸引了众人的目光,魔术师灵活的双手变幻出各种奇妙景象,引得台下观众惊叹连连,村民们目不转睛,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萨克斯独奏表演则用悠扬的乐声,为现场营造出浪漫温馨的氛围,让大家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

    这场文艺演出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展现了乡村文明建设成果,让“文明之花”在乡村大地处处盛放。

   “送影下乡”让村民在家门口看电影

    为进一步丰富村域内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近日,安徽省东至县官港镇黄柏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送影下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活动,让乡村的夜晚“有声有色”。

    活动当晚,黄柏村民文化广场早早架起了幕布和放映设备,村民们自带板凳,三五成群前来观看。影片播放期间笑声不断,气氛热烈。“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好的电影,既热闹又能学到知识,希望以后这样的活动越来越多!”前来观影的居民高兴地说。

    一名放映员、一块幕布、一台放映机,走村串户,近年来,黄柏村通过这样的方式,为村域内居民送上爱国主义电影、反诈宣传片等类型影片,吸引众多村民前来观看;村民们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知识,文化生活得以充实,邻里距离拉近,“送影下乡”也助推了村域内精神文明建设。

    在风和日丽、春和景明的当下,不少乡村开展的文艺活动,让乡村的文明新风变得有“品味”、有“活力”。(本报综合报道)

 

当前:A2版(2025年04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