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现“打鸟”为何能引发现象级热潮?

    编者按:

    在当下的社交网络中,明星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引发广泛讨论。近日,演员李现在北京各大公园拍鸟的视频刷爆了热搜,以一己之力带火了“玉渊潭打鸟”在内的N个话题,成为这个春季破圈的现象级讨论。本期话题,我们对此进行探讨。

    “打鸟”谨防“打扰鸟”

    ◎ 杨方

    不少摄影爱好者为了拍出完美的鸟类精彩照而不顾一切,比如使用无人机接近鸟类来获取最佳拍摄角度的做法,往往会给鸟类带来伤害。就在前不久,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园沉水廊道附近,十余名摄影爱好者为拍摄翠鸟捕食画面,用鱼缸装小金鱼、插假花“诱拍”,如此就会干扰翠鸟觅食习性,并可能威胁其生存环境。

    随着各地生态环境的改善,丰富的鸟类资源吸引了许多拍鸟爱好者,但近年来拍鸟大军中不乏“诱拍分子”,拍鸟者通过搭建人造假景、摆放鱼缸、投喂食物等诱使鸟类造访停留,如此才能拍到满意的照片。但诱拍行为对鸟类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比如长期的人工投喂会让鸟类逐渐依赖人类提供的食物,降低它们的野外觅食能力。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旦失去了人为的呵护,就难以在自然环境中生存。更严重的是,这种行为还可能改变鸟类的迁徙习惯。再者,人类投喂的食物往往不适合鸟类的营养需求,如面包、馒头等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对鸟类来说几乎没有营养价值,过量食用会导致鸟类肥胖、营养不良,甚至影响它们的飞行能力。

    观鸟、拍鸟,本是怀着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是很美好的一件事,但诱拍是对鸟类的伤害,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伦理和美好初心。笔者以为,拍鸟爱好者必须要有生态素养,在拍摄过程中和鸟类保持安全距离,并怀有敬畏之心,才是真的爱鸟。选择“不打扰”,做到文明拍摄,是拍鸟爱好者应有的行为准则。

    一场全民参与的生态仪式

    ◎ 赵志疆

    随着气温不断升高,河湖湿地日渐热闹,前往踏青“打鸟”的人也慢慢多了起来。众多拍鸟爱好者早早支起“长枪短炮”,凝神屏息,小心翼翼地捕捉每一个稍纵即逝的精彩瞬间。众人在岸上拍风景,他们本身也融入无边春色,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生态仪式:波光潋滟之中,鸟儿细微的动作变化,闪耀着诱人的光芒,让人情不自禁逃离喧嚣,陷入冥想。

    用镜头捕捉生命,用热爱点亮生活,拍鸟爱好者用镜头记录下最真实而自然的美妙瞬间,他们也因此成为城市生态最佳的代言人。“来广西寻宝藏鸟吧”“来大理邂逅苍山洱海的浪漫”“来拍!广州海珠湿地来稀客了”……演员李现“打鸟”频上热搜之后,全国各地文旅部门纷纷“喊话”,安利起了自家“打鸟”好去处。

    近年来,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作为监测湿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性生物,野生水禽日益频繁地“光顾”城区河湖湿地,描绘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春光正好,正是候鸟迁徙活跃的季节,很多鸟类都换上了艳丽多彩的繁殖羽,一举一动都足以定格为视觉盛宴。

    目前,多地都发布了“观鸟地图”,公众从中可以浏览到观鸟推荐地、观鸟点位、常见鸟种等各类实用信息。从神态各异的鸟儿身上感受自然的美好,领略城市的风情,无疑是一件愉悦身心的美事。在此过程中,希望大家文明出行、礼貌观鸟,避免给鸟类正常活动造成干扰,保护它们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以爱美之心观鸟、拍鸟,就应该维护这份美好,与鸟儿保持适当的距离,相比起专业装备,这更应该成为每个“打鸟”人的必修课。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体现在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同时也体现在羽蝶振翅、莺歌燕舞,那些生机勃发的场景,就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的直观体现。各地文旅部门争相“喊话”,不仅展现了热情好客的姿态,也不失为一种直观的城市形象广告——生态环境好不好,野生动物来投票。

    乐见更多“花鸟使”

    ◎ 徐刚

    34岁的李现因热爱鸟类摄影,不仅被生态环境部公开点赞,其掀起的“玉渊潭打鸟”热潮更是带动了全民观鸟热,让生态保护议题以破圈姿态进入公众视野。

    在古装剧《国色芳华》中,李现饰演的“花鸟使”蒋长扬身负为皇家搜罗奇花异鸟之责,这一虚构角色与演员现实中的鸟类摄影爱好产生奇妙共鸣。而他背着400mm长焦镜头混入大爷摄影团的画面,被网友戏称为“从戏里打鸟到戏外打鸟”,这种角色与现实的呼应,本质上是传统文化基因的当代激活。

    李现“打鸟”这一跨界传播事件的影响不容小觑。据统计,其分享的鸟类摄影作品受到超过10万网友点赞,玉渊潭公园的观鸟线路成为春季热门打卡点。这种“明星效应+生态传播”模式,成功地将原本小众的观鸟文化推向大众视野。当李现的微博从精修写真变为鸟类生态图鉴,当《川西雪山组图》获得《国家地理》杂志编辑点赞,他正以“护鸟使者”的形象,重构着明星与公众的互动范式。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李现“打鸟”现象印证了明星流量向公益价值转化的可能性。其严格遵守生态摄影伦理,使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不干扰鸟类栖息的行为,为公众树立了正面典范。而社交平台上的“打鸟作业”分享,以可视化的成果替代空洞的口号,形成了更具说服力的环保教育素材。这种自律不仅维护了个人形象,更彰显了公众人物应有的价值担当。

    生态环境部的认可,不仅是对李现个人行为的肯定,也是对公众尤其是游客参与生态保护的一种鼓励。相较于传统环保宣传的刻板说教,李现“打鸟”这种沉浸式、场景化的传播,更易引发游客的情感共鸣与实践模仿。

    当明星效应从商业代言转向倡导生态保护,公众人物的社会价值得到重新定义。而多地文旅部门的联动更是进一步彰显了李现“打鸟”的社会价值。多地官微的“喊话”行为,实质上是生态旅游转型的积极探索。明星参与生态活动不仅可以吸引游客关注本地自然资源,也能够通过流量效应推动地方生态保护。

    李现因“打鸟”引发鸟类摄影热潮,是公众人物参与生态保护的典范。在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面临危机的当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花鸟使”。正如生态环境部发文所言:“我们期待更多人像李现一样,用镜头记录生命之美,用行动守护绿水青山。”当长焦镜头取代捕鸟网,当观鸟热带动护鸟行动,人们更意识到,真正的生态文明不仅在博物馆的标本架上,更在每个人凝视飞鸟时眼中闪烁的敬畏之光里。

    生态旅游营销的破与立

    ◎ 王志顺

    “打鸟”作为摄影术语,是指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捕捉鸟类动态,其技术门槛与生态友好的拍摄准则(如保持安全距离、禁止投喂干扰等),本是小众圈层的“自律公约”。但李现作品的出圈,让这一专业行为被大众“看见”,也激活了地方文旅的营销灵感:观鸟胜地借机科普本地物种,非传统观鸟城市则挖掘湿地、公园资源“蹭热点”。这场狂欢折射出文旅产业的流量焦虑——在传统山水观光吸引力式微的当下,生态旅游急需找到兼具科学性与传播力的“代言人”。而自带流量的明星与专业门槛的“打鸟”碰撞,恰为地方文旅提供了“破圈”切口。

    ‌文旅部门争邀李现的背后,是对明星流量的极致利用。云南高黎贡山保护区曾因某综艺节目取景,游客量激增导致滇金丝猴栖息地受扰;杭州西溪湿地借影视剧营销后,湿地栈道一度挤满摆拍游客。这些案例提醒我们:明星效应固然能快速提升知名度,但也可能让生态旅游沦为“打卡经济”。

    此次各地文旅的喊话中,一个细节值得玩味:广西‌崇左搬出森林覆盖率98.8%的弄岗保护区,主打“弄岗穗鹛”等240多种珍稀鸟种,喊话摄影师来挖宝;‌云南大理‌打包苍山洱海+六大湖泊湿地,定制“观鸟暴走路线”,从剑湖水鸟到无量山秘境一网打尽;‌福建泉州‌给围头湾预留“C位观鸟席”,300多种珍稀鸟类等你来拍,红树林秘境直接喊出“拍爆内存”;‌广东‌海珠湿地喜提“焦糖面包”赤麻鸭,鸟类名录破202种……差异化定位看似避开同质化竞争,实则暴露深层矛盾:若缺乏科学的游客管理预案,明星引流可能演变为生态灾难。这警示业界:生态旅游营销不能止于“请明星”,更需算好“生态账”。

    ‌文旅部门与明星的良性互动,应超越简单的流量嫁接,转向生态价值的长线培育。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自然摄影师合作的案例可资借鉴:摄影师不仅拍摄动物,更参与红外相机布设、盗猎巡查等保护工作,其作品成为宣教素材,带动粉丝从“围观者”转变为“云守护者”。这为明星代言提供新思路:邀请李现不应止于拍摄宣传片,还可设计“明星+科学家”的观鸟研学路线,将粉丝对偶像的认同转化为对生态文明的深层认知。

    更深层的破局在于机制革新。文旅部门需建立明星合作风险评估体系,例如生态敏感度分级(濒危物种栖息地禁止营销)、游客承载量动态调控(预约制与实时限流)、收益反哺保护机制(门票收入定向用于湿地修复)等。唯有如此,才能让“李现效应”从短暂的网络热搜,沉淀为可持续的生态红利。

    ‌从“跟着明星去打卡”到“跟着科学去观鸟”,中国生态旅游营销正在经历认知升级。地方文旅对李现的热情邀约,不应只是争夺流量的“锦标赛”,更应成为反思发展模式的契机:当一只鸟的飞翔被数千万人凝视时,我们需要思考的不是如何“消费”这种凝视,而是如何将其转化为守护自然的力量。或许有一天,“明星效应”的定义将被改写——不是带来多少热搜话题,而是唤醒多少守护青山翠羽的真心。

 

当前:A3版(2025年04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