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近日报道的农村婚宴浪费乱象令人触目惊心:一场婚宴宰杀10只羊、2头猪,动辄30余桌,剩菜堆积。此般大操大办背后,攀比与面子至上的陈规陋习暴露无遗。
移风易俗,是乡村振兴绕不开的关键考题,更是基层治理要打赢的攻坚硬仗。面对人情债高筑、资源浪费加剧的难题,党员干部必须冲锋在前、主动担当,以“头雁效应”激活文明乡风活力。多数情况下,由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破题,以制度立规、示范引领、群众参与,方能将新风尚转化为新常态,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
思想破冰是移风易俗的关键。移风易俗之难,难在观念束缚。某地鼓励党员干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明确“婚宴不超15桌、随礼不超500元”,这些数字承载的不仅是量的限制,更是价值观的深刻重塑,承诺书成为纪律约束与文明契约的双重象征,党员干部在公开晾晒与监督下,从被动遵守规定迈向主动引领风尚。
实践突围需要多方协同。单靠承诺难以持久,构建“党员带动、群众互动”的治理网络才是破局之道。浙江某镇推行“1名党员联10户”机制,党员干部身兼宣传员与调解员。老党员王德富首创“共享婚宴”,把30桌酒席变为自助餐,还节省费用捐建图书室。这一创举打破“不办就丢面子”的固有思维,让群众真切感受到简约办宴同样情义满满。
制度护航是长远之计。新风尚容易反弹,建立长效机制是固本之策。江苏某县打造“红白事监管平台”,党员干部在线报备宴席规模、礼金数额,系统自动比对触发预警。这一举措融合技术监督与组织管理,堵住隐形操办的漏洞。更重要的是,数字化转型推动移风易俗从阶段性治理迈向常态化管理,为基层党组织提供实用“制度工具箱”。
一名党员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乡土大地。党员干部要当好移风易俗“排头兵”,以实际行动破除陈规陋习,用润物无声的方式引领时代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