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旺苍县:以文明实践引领基层“善治”
◎ 赵银 肖倩

    ● 东河镇凤凰梁社区则引入智慧助餐系统,与中国农业银行合作开发的人脸识别设备,让老人们“刷脸”即可享受1-6元的阶梯式餐费补贴

    ● “一杯茶调解法”化解邻里纠纷,“龙姐说事”心灵驿站开展纠纷调解,“红色故事会”凝聚发展共识

    近年来,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抓手,将文明实践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通过打造“爱心食堂”、拓展文明实践阵地、创新志愿服务体系等举措,推动基层治理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形成“群众需求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生动局面。这一创新实践不仅破解了基层治理难题,更让文明之风吹遍城乡每个角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小餐桌托起大民生

    清晨6点,旺苍县白水镇陈家岭社区爱心食堂的厨房已飘出阵阵饭香。厨师们正熟练地处理食材,红烧肉、清炒时蔬、冬瓜排骨汤的搭配既讲究营养均衡又注重软烂适口。“老年人消化功能弱,我们每天都要调整菜品和搭配比例。”负责人杨琼边检查食材边介绍。这间由社区闲置房屋改造的食堂,已成为周边200余名老人的“幸福驿站”,每天仅需10元就能享用三菜一汤的营养餐。

    在旺苍县,这样的暖心场景并非个例。水磨镇桥板村创新“结对帮扶+爱心食堂”模式,40余名党员干部与留守老人儿童结对,不仅解决用餐问题,更通过送医上门、代购代办等延伸服务破解10余件生活难题。东河镇凤凰梁社区则引入智慧助餐系统,与中国农业银行合作开发的人脸识别设备,让老人们“刷脸”即可享受1-6元的阶梯式餐费补贴。数据显示,全县已建成老年助餐服务点4个,累计服务2000余名老人,真正实现“养老不离家,服务送上门”。

    这些“舌尖上的民生工程”背后,是基层治理智慧的集中体现。通过整合民政补贴、社会捐赠、集体经济等多元资金,建立“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可持续运营机制;发动党员干部、乡贤能人参与日常管理,形成“食堂管家”“膳食监督员”等自治岗位;专业厨师制定每周食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定期抽检食材,构建起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正如桥板村党支部书记杨大勇所说:“爱心食堂不只是吃饭的地方,更是收集民情、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基层治理前哨站。”

    阵地延伸激活治理末梢

    傍晚,黄洋镇、木门镇万亩茶山间传来阵阵欢声笑语。茶叶产业园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里,农技专家正通过“茶园课堂”讲解夏茶管护技巧及采茶技巧,茶农们边听边在本子上认真记录。“以前培训要跑到镇上,现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建在茶园,既不耽误农活又能学到技术。”茶农张大姐的话道出阵地建设的深意。这种“把讲堂搬到田间”的创新,让理论宣讲与生产实践深度融合。

    旺苍县打破传统阵地局限,构建起“固定+流动+特色”的文明实践网络。在嘉川镇灯塔村,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等场所变身文明实践点,定期举办“村晚”“农民运动会”,用文化活动重塑乡村精神家园;在产业园区,50个特色实践点嵌入产业链条,既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又提供技能培训、产销对接等精准服务;更富创意的是“文艺轻骑兵”打造的流动实践点——移风易俗主题舞台剧《背时的酒》巡演23个乡镇,用诙谐方言揭露大操大办陋习,推动全县红白事操办支出平均下降65%。

    这种“群众在哪里,阵地就建到哪里”的实践,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东河镇印月潭社区将实践点设在小巷茶馆,通过“一杯茶调解法”化解邻里纠纷,卸甲碥社区将实践点设在热心居民家中,通过“龙姐说事”心灵驿站开展纠纷调解;东河镇、木门镇利用红军遗址打造红色实践点,开展“红色故事会”凝聚发展共识。据统计,全县建成各类文明实践点386个,开展活动1.2万场次,真正实现“文明触角”直抵治理末梢。

    精准滴灌解民忧暖民心

    “王大爷,降压药给您放桌上了,记得每天测量血压。”九龙镇“红心帮帮队”志愿者小李完成今天的上门服务后,又在民情日记本上详细记录情况。这支由镇机关党员干部、热心村民组成的队伍,通过“群众点单-实践站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机制,今年已解决管道维修、代购代办等民生小事580余件。在旺苍,这样的志愿服务队已有427支,注册志愿者超3万人,形成覆盖城乡的“15分钟志愿服务圈”。

    志愿服务的专业化、项目化运作,成为撬动基层治理的新支点。“银晖焦裕禄精神宣讲团”由35名退休干部组成,用方言土话宣讲政策100余场次;“红城义警”队伍协助民警开展治安巡逻,排查安全隐患136处;“乡贤调解队”发挥地熟、人熟优势,成功化解土地纠纷43起。特别是在学雷锋纪念日、清明等重要节点开展的“文明实践大集市”,整合法律咨询、健康义诊、家电维修等28项服务,累计惠及群众5万余人次。

    更值得关注的是数字化赋能带来的治理效能提升。通过“旺苍文明实践云平台”,群众可实时查询活动信息、在线预约服务,后台大数据精准分析需求热点。白水镇、普济镇根据平台数据研判,针对空巢老人增多的趋势,探索实施“敲门行动”——志愿者、网格员每日前往空巢老人家中敲门观察,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已成功救助3名突发疾病老人。这种“科技+人文”的治理模式,让志愿服务既有温度又有精度。

 

当前:2版(2025年04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