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仲武:一生择一事,长枣别样甜
◎ 杨萍

万仲武坚守在生产一线。 灵武市大泉林场供图

    ●通过10余年潜心研究,2015年,他在全国首创设施灵武长枣根域限制栽培、移动栽培、东西行向高垄升温栽培模式,实现灵武鲜枣比全国其他鲜枣提前5个月上市,成为全国上市最早的鲜食枣

    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万仲武,30年如一日从事经果林工作,兢兢业业扎根于基层第一线,将科研论文“撰写”在灵武大地上,将科技成果“发表”在田野上,将致富技术送进百姓家里。他甘做灵武长枣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铺路员”,先后获得全国绿化奖章、“西部之光”访问学者、中国百强乡土人才等荣誉称号,进入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类候选人事迹展示评议环节。

    勇做“研究员”

    灵武长枣甘甜可口、营养丰富,被誉为“果中珍品”,但长枣鲜果很难保鲜,上市期只有30-60天。

    为破解这一难题,万仲武致力于以科技创新推动灵武长枣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10余年潜心研究,2015年,他在全国首创设施灵武长枣根域限制栽培、移动栽培、东西行向高垄升温栽培模式,成功研发出设施灵武长枣提前上市、延后上市综合配套技术,实现灵武鲜枣在3月底成熟,比全国其他鲜枣提前5个月上市,成为全国上市最早的鲜食枣,销售价格达到400元/公斤,亩产值10万元。同时实现多季节生产,错峰上市,上市时间由20天增加到200天,灵武长枣鲜枣实现错季生产、周年供应,成为里程碑式的创新成果。

    他先后发表及参与撰写论文42篇,登记科技成果4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5项,一系列原始技术创新在枣类研究领域中全国领先。

    乐做“推广员”

    万仲武曾担任灵武市大泉林场副场长,在大泉林场良繁场千亩设施果业基地建立了“万仲武劳模创新工作室”,他以基地为课堂,以枣树为教材,在升温期培训“整形修剪”,在花期培训“保花促果”,在果期培训“水肥管理”,手把手指导农户掌握设施经果林生产管理技术、一对一示范设施温棚管理要点,至今已培训从事设施园林管理农民700多人,使一大批农民掌握了反季节设施经果林的生产管理技术,成为枣树种植的行家里手。

    他先后指导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等高校本科、硕士实习生120多人,为灵武长枣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和保障。指导培育了宁夏大秦枣业合作社等5个自治区级设施红枣示范基地,累计示范推广设施灵武长枣栽培新模式、新技术3000多亩,鲜枣亩均增产200公斤以上,特级和一级优果率提高到80%以上,设施灵武长枣累计产量达300多万公斤,产值6000多万元,用技术带动枣农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甘做“战斗员”

    万仲武始终坚持“干”字当头,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坚守在生产一线。每天迎着朝霞出门,披着星光回家,第一个到田间地头,第一个到温棚里头,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亲自管理着240余个设施枣树大棚。别人对他的印象从来都是打药机肩上背,修枝剪随身带,一身工作服一身土。尤其是每年冬天,夜间气温低于零下20℃时,他总是带领工人在温棚内生炉子,担心夜里炉火熄灭,他把闹钟定在夜间0点、2点、4点,骑着三轮摩托车,顶着凛冽的寒风,带着技术员为温棚送炭添火,第二天他还是正常上班。

    他领办的千亩设施经果林基地,年均产值达660万元以上,成为高质量、高品质、高效益的灵武长枣核心产地,基地每年解决周边农民就业6000人次以上,增收300万元以上,累计接待本市及周边市县参观学习培训来访10000多人次。

    “三十年如一日”是对他以场为家、勤勤恳恳工作的真实写照,他默默无闻,扎身科研一线,钻研专业领域,以强烈的责任感、坚定的人生信念和朴实的工作作风,谱写出人生道路上的精彩华章。但是他依然不满足,决心活到老、学到老,努力工作、勤勤恳恳,为灵武长枣事业贡献自己更大的力量。

 

当前:3版(2025年04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