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旺庄街道春潮园第三社区的“元宇宙”科学实验室。(旺庄街道党工委供图)
近年来,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旺庄街道党工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以“优机制、拓平台、聚资源”为抓手,全面扎牢小区治理“红色根系”,全域构建小区治理“服务矩阵”,全力营造小区治理“协同生态”,持续释放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澎湃动能。
健全“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链条,把支部建进小区,推动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的良好格局,全面扎牢小区治理“红色根系”
深化“数治旺庄”平台建设,打造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调处中心,并研发线上调解模块,织密全域治理联动网,全域构建小区治理“服务矩阵”
大力推行“微管家”等居民自治模式,引入“党建+公益”双向驱动概念,借势“微爱旺庄7.0”实施,发布百楼邻里共治计划,全力营造小区治理“协同生态”
优化运行机制
全面扎牢小区治理“红色根系”
健全“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链条,全覆盖组建55个小区党支部,研究制定“把支部建进小区”行动方案,聚焦商品房、老旧小区、安置房、集宿区等不同类型小区,分类拟定5项40条星级评定清单。
构建小区党支部引领下的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位一体”协同联动机制,优选社区“两委”、居民骨干担任小区党支部书记,吸纳25名物业服务企业党员、25名物管会党员进入小区党支部班子,着力打造坚强有力的小区治理“主心骨”。
深化推广“1+10+N”党员联户模式,“1”是指1名先锋党员,“10”是指联系10名左右党员,“N”是指联系N户群众(一般不少于10户,可以年度为单位轮换),组建小区党支部书记、党员中心户、网格员、警格员、楼栋长“五员”治理队伍,加大“组团式服务”力度,探索一看、二商、三议、四做“四步”工作法,助力解决小区环境提升、基础设施修缮等问题576个,推动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的良好格局。
拓展平台载体
全域构建小区治理“服务矩阵”
因地制宜布局新光嘉园北区、春丰佳苑等小区党群服务驿站,创设“七点半书记”“书记茶水铺”等特色品牌,打造“幸福餐厅”、康养中心、家门口就业辅导站等特色站点,接待居民1600余人次,征集意见建议530余条,解决实际问题410余个。
深化“数治旺庄”平台建设,采用“红—黄—蓝”排查预警机制,形成“问题受理—分级流转—专业调处—处置办结”工作闭环,线上办结环境卫生、劳资纠纷等诉求125件。依托平台打造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调处中心,并研发线上调解模块,织密全域治理联动网,“全领域、全流程、多途径抓实社会矛盾风险防范化解的旺庄实践”入选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优秀案例。
试点探索“数字+服务”基层治理模式,开发智慧社区运行中心,融合智慧党建、为民服务、设备设施等事项,接入人口、房屋等底册数据,整合消防烟感、视频监控等物联设备,以数据共享、实时监控、联动调度实现全方位全时段监测。
盘活各类资源
全力营造小区治理“协同生态”
大力推行“微管家”等居民自治模式,挖掘培育小区能人105名、治理骨干495名,孵化“橄榄绿”老兵服务队等志愿团队25支,打造“周文萍工作室”等调解室5个,协调解决物业费缴纳、充电桩安装等民生实事80余件,涉小区管理有效投诉量同比下降15%。
优化党员干部下沉路径,区街机关、企事业单位300余名党员干部到小区报到,集聚城管、公安、消防等力量推进“联合执法进小区”。打造“融·ZHI引航”党员志愿服务体系,创新“时间胶囊”积分兑换服务,开展微心愿认领、环境整治等活动200余次。
深化党建引领“一核四微”(坚持党的领导,聚焦微主体,推行微项目,关注微自治,整合微资源)基层治理模式,引入“党建+公益”双向驱动概念,借势“微爱旺庄7.0”实施,发布百楼邻里共治计划,引导37家联盟单位和社会组织、近250名志愿者热情参与,上线社区基金项目16个、公益微项目128个,服务超3万人次。资源整合理论下“五库双循环”社会慈善资源可持续循环发展实践探索获评首届全国社会工作和社会治理创新典型案例优秀奖。
编后
根系扎牢处,治理花自开
无锡市旺庄街道党工委的实践,恰如一位深耕细作的园丁在基层治理的土壤中精心培育“红色根系”。当这些根系深深扎入小区肌理,治理之花便自然绽放出绚丽色彩。这一探索不仅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更蕴含着深刻的治理智慧。
旺庄街道的实践启示我们,基层治理的密码在于“根系的力量”。四级组织链条的构建、“三位一体”机制的运行、“1+10+N”联户模式的推广,这些创新举措本质上都是在延伸党组织的毛细血管,让治理的养分能够输送到社会肌体的最末梢。当25名物业服务企业党员和25名物管会党员进入党支部班子时,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数字,更是组织优势向治理效能的生动转化。576个问题的解决背后,是党组织真正成为了居民身边的“主心骨”。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旺庄街道的探索展现了一种温暖的科技理性。“数治旺庄”平台的红黄蓝预警机制不是冷冰冰的技术管控,而是与“幸福餐厅”“康养中心”等实体服务相互映照的数字孪生。当线上调解模块与“周文萍工作室”这样的线下调解室并行运转时,我们看到了科技赋能与人本关怀的完美结合。这种“数字+服务”的模式,既保持了治理的精度,又守住了民生的温度。
最令人振奋的是,旺庄街道的实践打破了“政府唱独角戏”的治理迷思。105名小区能人、495名治理骨干、25支志愿团队的涌现,300余名党员干部的下沉,37家联盟单位的参与,共同绘就了一幅多元共治的生动图景。“时间胶囊”积分兑换等创新机制,巧妙地将治理参与转化为可量化、可积累的社会资本,形成了“付出—积累—回报”的良性循环。这种治理生态的培育,比任何短期政绩都更显珍贵。
旺庄的实践告诉我们,好的治理不是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而是像植物生长一样,需要适宜的阳光、雨露和土壤。当党组织的根系足够发达,当数字赋能足够精准,当社会参与足够广泛,治理之花自然会绚丽绽放。期待这样的“红色根系”能在更多地方扎根生长,让基层治理的百花园更加姹紫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