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家的“风花雪月”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深耕“家文化”培育好家风
◎ 本报记者 袁矛

    ● 以“下关风”的清爽通达,培育开明包容之气

    ● 借“上关花”的馥郁芬芳,涵养品德修养之美

    ● 取“苍山雪”的皓洁纯粹,坚守清廉自律之志

    ● 用“洱海月”的皎洁清辉,凝聚家庭和睦之情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风花雪月”是什么?是以“下关风”的清爽通达,培育开明包容之气;是借“上关花”的馥郁芬芳,涵养品德修养之美;是取“苍山雪”的皓洁纯粹,坚守清廉自律之志;是用“洱海月”的皎洁清辉,凝聚家庭和睦之情。这种山水与人文的对话,让家风在大理州的四季轮转中生根,更构筑起世代传承的精神原乡。

   一面会“说话”的墙

    在苍山与洱海之间,坐落着喜洲古镇。漫步在古镇的街巷中,游人如织,喧闹与烟火气交织成独特的画卷。穿过熙攘的人群,走到富春里巷深处,一座传统院落静谧伫立,这便是严家民居——侯庐。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是我们大理民居的建筑格局,特别是这个照壁,上面的题字不仅反映我们的姓氏,同时也是家族精神的载体,反映了家风家训。”已经年逾八旬的严学侯,立于照壁前向记者讲解着这座由他修缮复原的宅院。他的指尖轻抚照壁中央的“富春家声”四字,嗓音温润如洱海晨风,“这四个字源自我们严氏先祖严子陵,光武帝刘秀曾多次征召他入朝为官,但他品格高洁、不慕权贵,坚辞不受,一直隐居富春山下。”

    作为一名乡贤,严学侯对不同人家照壁上的典故几乎都能娓娓道来:“像杨姓人家的照壁上会写‘清白传家’,这源于东汉时期著名学者杨震清白为官的故事;陶姓的‘五柳高风’,来源于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典故;吴姓‘三让传家’,源于东吴始祖泰伯三让天下的高尚德行;赵姓‘琴鹤家声’,源于宋朝名臣赵抃为官清廉爱民的故事;李姓会把‘青莲遗风’题写在自家的照壁上,鼓励子孙后代像李白一样,饱读诗书……”严学侯边说边带着记者慢慢行走在喜洲古镇之中,引导记者看写着不同文字的照壁。这些路径他早已熟记于心,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很乐意像这样为游客们讲解照壁文化和相关家风典故。

    “照壁在大理州是非常常见的,就像严学侯老先生讲的那样,每一个照壁都不普通,它们承载着代代相传的家风家训。大理作为旅游城市,从五湖四海来的游客很多,他们几乎都会好奇这些照壁上的文字有什么含义,我们就会鼓励当地居民作为志愿者向游客们进行讲解。自然而然的,这些照壁就成了我们的好家风宣传阵地,向居民游客传递了不少好家风好故事。”大理州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在围绕照壁文化创新打造家风建设阵地的同时,近年来,大理州充分发挥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周保中将军纪念馆、弥渡石家耕读大院等“云岭好家风示范点”的示范引领作用,依托全州1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及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阵地,不断激发文明新活力,组织开展“传承良好家风 聆听最美故事”、“清廉家庭”好家风事迹分享会,让家庭和睦、邻里守望的文明新风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副能“讲”家风的楹联

    “清白无边衍四知,行藏有道聊小住。”这是剑川县剑川古城西门街34号杨姓宅院大门上的楹联。“此副楹联巧妙引入东汉末年官员杨震‘四知’拒金,拒绝贿赂的典故,展现了杨氏后代清正廉洁的家风。”一头白发的剑川知名文化人、书画家杨郁生缓缓走在记者侧方,耐心地向记者解说着。

    今年杨郁生已经79岁高龄,但他一点也不服老,依然奋战在弘扬剑川楹联文化的第一线。年初时,他还为“剑川楹联学堂”上了2025年的第一课,为20多名小小楹联书画爱好者倾情讲授楹联文化知识,并指导他们撰写春联。

    “剑川楹联大体分为春联、家联、庙堂联、山水联、哲理联等,在众多的楹联中数蕴含良好家风家训的‘家联’最引人深思,更是剑川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色。我们现在所在的西门街,是最能领略‘家联’魅力的。”杨郁生边走边滔滔不绝地同记者讲解。他告诉记者,西门街33号大门楹联“堂正家传浩然气,谦和子有儒雅风”体现的是主人家正直谦和的家风;1号大门楹联“威名射虎汉将军,道德犹龙周柱史”表明的是主人家忠贞报国的志向;67号宅门楹联“持家勤劳宜今古,寄性田园乐养生”表达了主人家勤俭持家、淡泊名利的情怀……

    剑川的家教家风传承在历经岁月沉淀的楹联文化中依然熠熠生辉。近年来,剑川县在“传”上下功夫,以传承弘扬楹联文化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以“剑川楹联学堂”为抓手,多形式组织开展“品年俗 传家风”“清明祭先烈、家风我传承”“照壁上的家风、楹联里的家训”“重家教,传家风”等系列家庭文明建设主题实践活动,弘扬传承好诗词楹联文化,让楹联文化成为优良家风的重要载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庭文明内涵,我们的工作就是让群众能感受到这些向上向善的因子,并传承下去。”大理州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大理州致力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家风文化,通过指导剑川县组建工作小组,深入挖掘家风故事,形成蕴含精忠报国、耕读诗书、友邻和睦、清白做人等优良家风内容的楹联200余副;在全州范围开展“大理照壁上的家风家训”故事宣讲活动;开展弘扬红色家风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活动;结合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家风培育家庭文明建设活动等,引导更多家庭重视家教、传承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一群创新引领的榜样

    “家风+大本曲(白族民间特有的说唱艺术)”会碰撞出怎样的新火花?记者带着疑问,走进位于喜洲镇的白族大本曲传习所,见到了获得“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的赵丕鼎一家。

    年过八旬的赵丕鼎坐在最中间,他身材清瘦,个头不高,说话有条有理,中气十足。“你先听我们唱一段如何?”赵丕鼎老人示意记者坐下,然后惊堂木落下,三弦声响起,一曲创新编排的大本曲《家和万事兴》在传习所唱响。赵丕鼎坐在中间,二女儿赵冬梅、三女儿赵红梅、四女儿赵水梅、小儿子赵福坤,还有小孙子赵段淋站在他两侧,配合默契,他们时不时对视一下,眼神中带着浓浓的笑意。

    “这首《家和万事兴》是我创作的。”一曲终了,赵福坤连忙给父亲倒了一杯温水,让他润润嗓子,然后一边帮着几个姐姐收拾乐器,一边向记者介绍。

    “我爸爸厉害吧,这都是他创作的大本曲。”8岁的赵段淋开心地抱过来一摞作品文本,一本一本地递给记者看,声音脆生生的,“当然了,我爷爷更厉害,爷爷创作的大本曲有这么多。”赵段淋手舞足蹈地比划着。

    赵丕鼎一家创作了许多以家风为主题的新大本曲,去到大理州各地表演。“只要大家喜欢听,多远我们都愿意去演。有人想学,我们也很乐意教。”赵丕鼎和蔼地说。

    “当地群众是很愿意看本土文化演出的,赵丕鼎老爷子一家的演出非常受欢迎,而且通过这种形式来传播好家风,效果也比我们以前那种生硬的宣讲好很多。”喜洲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将这里选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希望通过赵丕鼎一家带动身边更多家庭形成自己的好家风。

    这是大理州广育道德典型,以榜样引领家庭文明建设的片段。近年来,大理州积极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新时代好少年”等评选推荐活动,成立“中国好人”李桂科、李伯藩、李春喜等先进事迹报告团,开展好人故事分享、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宣讲先进事迹;利用全州户外大屏、各大媒体平台展播“时代楷模”“云岭楷模”主题短视频;在全州范围内组织开展“学好身边人、做好当下事”文明实践活动,用身边的榜样感染身边人,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生动局面。

 

当前:1版(2025年04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