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以“志愿服务赋能基层治理”为主线,创新实施“三化三式”工作法,推动志愿服务从“分散式”向“体系化”、从“粗放型”向“精准化”、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探索“党建+志愿+治理”融合发展新路径,激活志愿服务新动能,绘就基层治理同心圆,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双向赋能”新模式。
● 组织体系“立体化”,打造全域联动“矩阵式”服务网
坚持党建引领,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全域覆盖”的立体化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构建“1个县级志愿服务支队统筹全局,13支镇级分队精准发力,163个村(社区)特色小队扎根一线”的“1+13+163”三级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创新“网格+志愿”模式,将全县划分为1089个志愿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流动志愿者”双服务力量,实现“小事不出格、服务零时差”。以县级志愿服务总站为依托,整合图书馆、高铁站、高速路口、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资源,形成15分钟志愿服务圈,推动志愿服务阵地全覆盖、志愿力量全员激活。
● 项目运营“品牌化”,构建供需对接“靶向式”服务链
聚焦群众需求,以品牌化项目为抓手,推动志愿服务精准化、专业化发展。精准对接需求。建立“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闭环服务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走访、线上平台等方式,常态化收集群众需求,动态更新“需求清单”。同时,围绕关爱新就业群体、扶老帮困、乡村振兴等“服务清单”,发布志愿服务十大行动,发布志愿服务项目500余个,实现供需精准匹配。培育特色品牌。围绕群众关切和社会热点,重点培育“爱上大长宁 暖‘新’益企行”“乡野青风”“微光计划”“长宁新貌·竹乡新风”等10余个志愿服务品牌项目,通过项目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社会化动员,打造具有辨识度和影响力的服务品牌。强化项目管理。建立志愿服务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从项目策划、申报、实施到评估,实行标准化流程。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项目实施效果、社会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价,推动项目持续优化升级。同时,加强项目宣传推广,通过掌上长宁APP、长宁社会工作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讲好志愿服务故事,扩大品牌影响力。
● 激励机制“多元化”,创新长效发展“造血式”生态圈
通过建立健全多元化激励机制,激发志愿者参与热情,推动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先进典型案例评选。建立科学、规范的评选体系,从服务时长、服务质量、创新成效、社会影响力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考量,经组织推荐、路演评审、公示等程序,对评选出的优秀典型颁发荣誉证书,通过官方媒体、宣传专栏等渠道广泛宣传先进事迹,发挥榜样示范效应。同时,将志愿服务纳入评优评先、干部考核等体系,增强志愿者的荣誉感和获得感。创新回馈激励模式。推行志愿服务积分制,志愿者参与服务可累计积分,1小时服务=1积分,积分可兑换超市购物券、景区门票等32类奖励,累计兑换800余人次。创新“积分助学”模式,为贫困学生家庭兑换学习用品价值5000余元。与本地商家合作,推出“志愿消费优惠”活动,让志愿者享受实实在在的回馈。此外,探索“时间银行”互助模式,志愿者将服务时间储存起来,未来可兑换他人的服务,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性循环。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志愿服务培训体系,定期开展理论培训、技能提升、案例分享等活动80余场,提升志愿者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推行“志愿服务第一课”,将志愿精神纳入党员干部培训、中小学生德育必修内容,同时,鼓励选拔优秀志愿者担任团队骨干,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长宁县通过“三化三式”工作法的深入实践,志愿服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队伍规模不断壮大,服务领域持续拓展,服务品质显著提升,群众满意度大幅提高。今后,长宁县将继续深化“四维四聚”工作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在基层治理中发挥更大效能,为构建和谐美好社会贡献更多志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