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乡贤成为人们身边的德行典范
——四川省平昌县选树道德模范带动县域文明水平提升
近年来,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精准扶贫、全面小康的中心大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坚持扶贫扶志扶精神,大力培育选树新乡贤,传承乡贤文化见贤思齐、崇德向善、感恩奋进的优秀文化基因,创新推动乡村柔性治理,成为人民群众争相学习效仿的德行典范。
灵活推选 让新乡贤不断涌现
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搞推选,累计推选新乡贤3200余人次,其中2人获评“中国好人”,5人入围“中国好人榜”候选人,23人获评“四川好人”,6人获评“巴中好人”,2人获评“巴中市首届新乡贤”。
以“身边人”为培树对象。坚持“身边人讲述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以老百姓的视角去细化评选类别。组织评选“最美农技员”等“八美”人物,讴歌劳动美;结合精准扶贫,评选“最美挂联帮扶人”等倡导感恩奋进。同时,坚持问题导向搞评选,针对个别地方风气不正、人际关系紧张的问题,组织评选“好夫妻”“好婆媳”“好妯娌”“好邻居”,把好的榜样树起来,推动改善人际、代际、群际关系。
以“大家评”为推选方法。成立县乡村三级“新乡贤评选委员会”,在村居,坚持群众公认,推选“身边好人”“最美人物”“道德模范”“时代楷模”等先进典型;在乡镇,采取比选方式,评优选优、张榜公布;在全县层面,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媒体记者参与初评初审,纪委、信访、税务等执纪执法部门会审会签,网络投票评选,电视直播颁奖大会,使新乡贤真正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以“持续帮”为激励机制。建立完善奖扶措施,增强新乡贤的获得感与荣誉感。思想上帮惑,按照不同层级,县乡挂联领导联系新乡贤,县内“中国好人”“四川好人”“巴中好人”和省市道德模范与县乡村三级新乡贤携手结对,定期交心谈心、相互学习交流、解决思想困惑。经济上帮困,县上建立先进典型奖扶基金,特别是对经济困难的新乡贤,给予奖励扶助。发展上帮急,发挥新乡贤示范带动作用,支持新乡贤领办创办产业项目。
创优宣传 为新乡贤传颂德行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整合宣传载体,打通传播途径,讲述乡贤故事,建设德行平昌,将乡贤事迹、乡贤精神像种子一样播撒到群众当中去。
点状布局“乡贤馆”。按照颂传“古贤”、引进“今贤”、培育“新贤”的思路筹建“龙尾乡贤馆”,以“汇聚乡贤正能量 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集中展示乡贤60余人,深受各方好评。并在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会议中心等公共文化阵地,以及部分学校和文明单位,因地制宜筹建乡贤馆,展示乡贤人物先进事迹,形成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
线性延伸“好人榜”。在县级部门、企事业单位、乡镇、村居设置“好人榜”,集中展示本行业、本辖区推选出来的“身边好人”;在平昌发布、无线平昌、平昌周末、平昌电视台、平昌文明网等“两微一端”,开设“好人365”专题栏目,持续推送全县层面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依托各级“好人榜”, 既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学习效仿,又对身边好人形成鞭策和监督。
全面覆盖“乡贤秀”。组建“乡贤宣讲团”,依托经济大讲堂、道德大讲堂、法纪大讲堂,先后举办创业论坛、创业报告会、道德模范巡讲等活动,让新乡贤现身说法分享心路历程,并拍摄新乡贤专题片在电视、广场LED、农民夜校等场所和载体播放。此外,还利用舞蹈、小品、说唱、经典诵读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编排文艺作品,艺术再现乡贤精神。
发挥作用 请新乡贤登台唱戏
坚持“新乡贤+”的工作思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深度推动乡村发展,不断增强新乡贤的个人价值感、事业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
参与乡村治理。发挥好新乡贤的公信力和凝聚力作用,动员他们返乡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引导新乡贤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在确立主抓产业、推进扶贫帮困、加强基础建设等方面,各地新乡贤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特别是探索建立了“三不三议三自主”的决策与监督机制,大事小情商量着办,畅通了村民利益表达渠道,营造了新乡贤参与家乡建设的浓厚氛围。
助推大众创业。抓住产业转移、资金回流的大好机遇,打好乡情牌,赴广东、西安、浙江等地,举办项目推介会和投资洽谈会,招引凝聚了一大批有资金、懂技术、善管理的乡贤队伍。2014年以来,全县回引落地项目1000余个、累计投资规模20亿元。大批涉农项目落地,推动了专合组织建设,增强了农村造血功能,53个2016年脱贫摘帽村全部通过省市验收。
引领文明乡风。新乡贤的选树和壮大,带动了团结友爱、相互帮衬、热心公益、造福乡里的新风正气。《巴山新居文明公约》出台后,各地乡贤深入农家院户,逐条宣讲“十要十不要”,比如围绕“穿衣”,引导群众穿好三套衣服,即:下地干活穿一套、赶集办事穿一套、在家休闲穿一套,深受群众欢迎。并以“五老”为基本班底,以关爱留守儿童为初始行动,全县志愿服务快速发展,迄今注册志愿者已达2万余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深入人心。
(平昌县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