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族地区脱贫攻坚 智力扶贫势必先行
青吾平
青吾平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并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但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区域不平衡、发展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特别是在四川省的一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受历史惯性、文化风俗、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宗教传统等因素影响,脱贫的自身动力和能力不强、过度依赖外力等现象显得尤为突出。当前,脱贫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找准并挖出这些地区穷根的原因正是事关四川省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从近30年的四川省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实践情况看,文化落后,群众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勇气和技能,内生动力严重不足最为根本。我们认为,导致这种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恶劣的自然环境限制。四川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地理条件和生存环境大多比较恶劣,基本处于高寒、高海拔和高山地带,有着日照强烈、雨量不均、土壤贫瘠、沟壑纵横、昼夜温差极大、山高路远坑深等特点。可以说,恶劣的自然环境严重制约了这些地区的生产力发展。
二是“贫困文化”的影响。贫困文化塑造着在贫困中长大的人的基本特点和人格,使得他们即使遇到摆脱贫困的机会也难以利用它走出贫困。这种亚文化通过“圈内”交往得到加强,并且被制度化,于是贫困在这种亚文化的保护下得以维持和繁衍——人们习以为常地学习、模仿并一代代维持和传授着祖辈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
三是能力素质的制约。这些地区成年人受教育程度总体还比较低,很大一部分青壮年仅仅是小学毕业,这不仅制约了贫困人群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而且导致了很多扶贫政策不能有效落地,难以收到应有的成效。
四是传统扶贫观念的局限。传统的扶贫模式单纯以济困和发展经济为主,虽取得很大成效,但由于缺乏人文关怀所以往往不可持续,导致返贫现象突出。
那么,如何从文化、观念、自我发展能力等根本问题上出发去解决四川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呢?我们认为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把文化建设作为民族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调研表明,精神的贫困是最大的贫困。所以,要改变四川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首先就要改变当地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从文化的角度使贫困群众产生发自内心的脱贫自觉,进而改变造成贫困的生产生活条件。其次要提振贫困群众的精神状态。要大力宣传中央关于帮助民族地区脱贫的决心、部署和优惠政策,帮助他们树立战胜贫困的勇气和信心。再次要加强文明风气建设。比如在民族地区开展“立模范、树新风”行动,组织群众公推评选“科技示范户”“创业致富星”“五好文明户”等先进典型,带动贫困群众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革除落后生活习惯,在不断地潜移默化和日积月累中建立起良好风气。另外要加快文化阵地建设,通过兴建图书馆和文化活动广场、引入现代文艺精品展示等举措,向贫困群众积极推广传播文明,满足他们对文化娱乐的基本需求。同时还要注意培育和传承,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使新生一代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倡导者。
二是把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作为民族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根本途径。贫困人口的基本素质是其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最根本途径。因此,要加大对民族地区贫困人群的智力扶贫力度,优先发展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要大力加强基础性教育,坚持教育资源向贫困村镇倾斜,确保每一个贫困学生都上得起学、不辍学。进一步完善“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等政策,坚持实施“9+3”免费教育,支持贫困大中专学生完成学业。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在贫困县全面实施免费职业教育政策。要把“两后生”(初、高中毕业后未能考入高一级学校读书的学生)作为新生代的生力军,使‘两后生’学到一技之长,将来走上社会后可以依靠技术谋生,提高收入,实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批。另外,还要统筹整合扶贫部门与教育、劳动、农业、科技等部门的科教资源,支持职业院校发展。采用与知名高校院所合作、联合办学、师生交流等方式,建设一批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和劳动力培训基地,特别是要结合民族地区的资源禀赋和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将旅游、民族文化、现代生态农业、现代物流、有色金属矿开发利用作为重点学科进行研究和教学。同时,通过集中轮训、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和送技术下乡等手段,加大贫困民族地区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力争做到免费、全覆盖,增强受训者的就业契合度和职业技能水平。与此同时,要着力搞好实用技能培养,结合民族地区优势产业建设,提供对应的产业技能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提高扶贫对象的生产效率,增强贫困家庭劳动力创业就业能力。政府要鼓励和支持各类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培训机构等社会组织在农牧林产区建立实用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将良种良法示范到田、技术要领培训到人;要针对民族贫困地区大多地广、路远、人稀的客观条件限制,运用“互联网+”技术,积极推广远程信息平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为贫困群众开展技能培训和及时点对点的技术指导服务。要创造条件引进留住人才,增强民族贫困地区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同时,要通过项目、资金、培训等方式,扶持致富带头人、技术能人、农村经纪人,鼓励并安排一批优秀本土人才到发达地区和相关高校、企业进行参观、培训,以进一步提升本乡本土能人大户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的能力。
三是把创造更多发展机会作为民族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有效推力。贫困人群的参与不仅需要其自身具备参与发展意识,而且需要外部资源和力量的投入,以及合理制度的保障。政府作为扶贫的主导力量,既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入脱贫攻坚,又要大力激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要增强贫困人口参与发展的意识。由于长期受到贫困文化影响,贫困人群逐步适应了现有的贫困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对于未来发展的动力不足,期待不高,满足于现有的温饱生活水平。而要提升贫困人群自我发展能力就必须打破这种思维定式,培养其强烈的参与发展意愿,增强其对发展机会的把握。要增强扶贫资源的公平分配,进一步改善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水平,使他们更为直接地分享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同时,在扶贫资源分配和项目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并征求贫困群众自己的意愿,并给予充分的诉求表达机会,在进行综合考量后出台相应政策措施。要大力支持自主创业,在教授创业方法、激发创业热情的同时,把智力扶贫作为根本之策,加强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指导服务,进而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返乡创业和自主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