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城溯源
2000年,西宁市提出了创建文明城市的构想,并拉开了创建文明城市的序幕。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创建,两手抓、两促进。2009年,西宁市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2010年,全市全面启动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近年来,全市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推进西宁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品质的“牛鼻子”和“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坐标系,主动融入共建文明青海、共筑美丽中国的时代大潮。通过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逐步缩小与全国文明城市的距离。2011年、2015年,全市连续两届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称号。
2017年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大考交卷铃声即将响起。
经济“新常态”下,西宁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提档更升级,奋力步入全国文明城市的行列。
创城竞赛异常激烈,230多万西宁人轻松应考。
科学顶层设计
构建坚强有力的推动机制
关键提示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以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针,加强战略思考,加强宏观谋划,加强顶层设计。
贯彻精神精准到位。将《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普遍要求与西宁市情相结合,围绕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树立以创城提升实力、助推发展、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创建新思维,提出建设幸福西宁的新目标。自觉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穿到文明城市创建全过程,明确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十三五”时期的一项核心任务,形成“一城抓总、多城联创”的生动局面。
工作机制有力高效。西宁创城是城市的“一把手”工程。2015年10月8日,全市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推进会。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创城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张晓容强调: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高度重视全市创建工作,自2010年全面启动创城工作以来,群众在创建过程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市民的幸福指数和城市的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当前是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机遇期,西宁再出发,各地区、各部门联手共建、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全力冲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目标。
联动共创共建格局。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西宁创城工作情况并作指示,省文明委具体指导,明确要求西宁作为省会城市,不仅要在经济建设和深化改革上走在前列,也要在文明城市创建方面当好全省的排头兵。省直机关、驻宁单位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以有力措施和实际行动,一起为西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添砖加瓦。当前在西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已经成为社会参与广泛、工作力度强劲、社会影响深远、人民群众拥护的群众性创建活动。
注重宣传引导
营造共建共享的社会氛围
关键提示 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在耳濡目染中形成共识,在日积月累中汇集智慧,为创城工作赢得了最广泛的群众支持。
突出媒体宣传。在市属媒体开设《向生活之城幸福之城挺进》《建设幸福西宁》《创城进行时》等专题专栏,集中宣传创建文明城市的重大意义、内容和目标任务,及时宣传创建先进经验、典型做法和取得的效果,充分发挥媒体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导向作用。
注重社会宣传。通过编发《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知识读本》《市民文明礼仪手册》,在市民学校、道德讲堂、中小学校开设文明礼仪知识课,在公共场所通过海报、展板、电子显示屏等多种载体,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创城工作。在各县区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长廊、文化墙,广泛传播文明理念。2014年,西宁市被中宣部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宣传优秀城市。
拓展网络宣传。健全完善西宁文明网,开设了夏都西宁、文明西宁等130多个微信公众平台和客户端,市、县、区政府和市直单位网站开设创城专题网页,通过发布“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公益广告,组织“网上祭英烈”“向国旗敬礼”“为美德点赞、向模范学习”“最美人物评选”等主题实践活动,开展“梦想微心愿·你我来实现”“暖冬工程”等微公益行动,努力打造“互联网+文明西宁创建”的模式。
凝聚内生动力
擦亮展示青海精神高地的城市窗口
关键提示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普遍认同到共同践行,形成“最大公约数”,凝聚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提升西宁精神境界的新高度,为共建幸福西宁和文明青海提供新动力。
用核心价值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融入到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和行业规范等行为准则之中,细化融入到“百姓大舞台”“市民艺术节”等群众文化活动之中,细化融入到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在多元多样的社会思潮中引领价值取向,引导基层集中力量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平台。
用学习教育提升。围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三基”建设,通过党委(党组)中心组、市民学校、百姓宣讲团、草根话廊等平台,认真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广泛开展“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和“中国梦”学习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增进改革共识,凝聚发展力量。
用文化活动传播。创作电视剧《幸福就在你身边》、秦腔《尕布龙》等一批文艺精品。发挥基层文化广场和“百姓大舞台”等文化阵地作用,举办市民艺术节、民俗文化节、FIRST青年电影展、国际原生态舞蹈暨现代舞艺术节、儿童环保电影展、“三下乡”、万场公益电影放映等活动,让群众文化生活活跃起来,城市文化内涵丰富起来。
用先进典型激励。认真组织开展时代楷模尕布龙、廉福章和全国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人物的学习宣传,广泛发动群众推荐评选“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等,不断扩大道德模范的示范和带动效应,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最美西宁人”的行列之中。先后推选全国道德模范2人、提名奖15人,省级道德模范(青海好人、最美青海人)13人。
用品牌创建辐射。广泛开展文明县城(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动员广大群众以高昂的热情积极参与改造环境、转变社会风气和建设美好生活。全面开展“五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大力实施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旅游、网络文明“四大文明”引领行动,深入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近年来,全市推选出全国文明单位38个、全国文明村镇6个,全国美德少年2人,全国志愿服务“四个一百”典型2个。
释放道德力量
提升志愿服务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全优境界
关键提示 全市注册志愿者达13万人,志愿服务组织达390个。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开展美德少年、夏都美少年、“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评选和实践活动,帮助广大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
着力构建志愿者工作科学组织网络体系。率先在全省开发创建了集志愿者网上招募、注册、管理和志愿服务供需对接信息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以实现对全市注册志愿者的动态管理与调配。截至目前,全市网络注册志愿者137981万人,注册志愿者团体397个。
大力推进志愿者行动常态化长效化发展。紧密结合“青春·榜样·力量”西宁共青团青年文化品牌,围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统筹开展各种特色鲜明、行之有效的志愿服务活动。动员开展了“学雷锋、树新风”“我为创城添光彩”等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在广大市民中开展公共场所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社会公共道德意识;以“三关爱”为主题,广泛开展敬老助残、结对帮扶、清洁家园、爱绿护绿等志愿服务活动,积极为特殊困难群体排忧解难;依托“七彩小屋”“集善之家”“阳光助残”等品牌和阵地大力开展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关爱残疾青少年志愿服务行动。多年来,全市的志愿服务事业呈现出:从单项活动拓展到系列服务、从组织主导深化到个人主动追求、从以青年为主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广泛参与的三个阶段性转变。
科学实施“1234”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从“细”处着眼,在“认知、践行、引领”上着力,积极创新载体、搭建平台、树立典型、营造氛围,形成“1234”工程,使崇德向善的力量在每个师生心中蓬勃生长,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完善一个工作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构建和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体系,努力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贯穿、无缝链接、螺旋上升的全方位育人格局。全面落实“净化”和“优化”两大课题,即多方联动,重点突破,净化校园周边环境;文明立校,美德立身,优化校园文化生活,使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响亮品牌。健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教育网络。积极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互通有无的合作模式,共同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四项主要任务:以育人为目的,循序渐进,不断创新未成年人育人理念和手段。以活动为载体,寓教于乐,不断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内涵。以阵地为依托,宣教并重,进一步拓展未成年人校外活动空间。以楷模为榜样,涵养孝心,进一步引导未成年人学习身边榜样。
优化发展环境
着力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
关键提示 把文明城市创建当作一项精细活,突出“绿色、生态、人文”的城市特色,在城市改造中,既改善人居,又尊重历史,让城市的“旧貌”与“新颜”同步提升,共筑美丽宜居的共同家园。
在“绿”上下功夫。推进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工程,实施城区绿化景观提升工程,一批大绿量、高品质的城市景观带和公共绿地建成,森林覆盖率达33%,建成区绿地率达39.6%,人均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在西北省会城市中率先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在“洁”上下功夫。开展“美丽夏都·清洁西宁”品牌建设,实施城区环卫能力提升、老旧楼院环境卫生整治、城市公厕治理等七项行动,城市管理“网格化”体系全面形成,环卫市场化改革取得突破,中心城区城管行政执法权和环卫清扫保洁职能下放,垃圾日产日清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3%,餐厨垃圾处理“西宁模式”在全国领先。
在“畅”上下功夫。实施“畅通西宁”工程,取消15处收费站,150公里的自行车绿道投入使用,百公里绕城高速环线建成并免费通行,初步构建了“外环内网”交通大格局。新开通公交线路32条,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60.4%,成功入选国家“公交都市”创建示范城市。
在“优”上下功夫。主城区“煤改气”在全国北方城市率先清零,空气质量优良率、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位居西北省会城市“双第一”。实施“清水入城”工程,湟水流域综合整治取得重大进展。列入全国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采取“治山、理水、润城”建设策略,逐步建立“蓝天共碧水、山水城相依”的生态格局。
突出惠民理念
推动人民向往的幸福西宁建设
关键提示 建设幸福西宁,让市民有更多美好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是城市的价值取向和职责所在,也是全市不懈的奋斗目标。
民生改善惠民。坚持创建惠民,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力改善和保障民生,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用小财政改善大民生,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80.8%。以改革红利弥补区位劣势,实现政府权力“大瘦身”,行政审批事项由342项减至74项,在西北省会城市中最少。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在商务领域开展诚信建设,实施“三证合一”登记制度,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制度。综合医疗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组建由市级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和乡镇、村(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成的三级紧密型一体化医疗联合体,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轨运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特困低保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实施保障房安居工程,大力改善低收入群众的住房条件,人均住房面积达31平方米。促进就业再就业,城镇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荣获“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称号。开展了贫困大学生资助、脱贫攻坚、城市贫困家庭救助等工作,构建平等和谐的社会环境。
科教文化利民。广泛开展科学知识、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引导群众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观念,提高创业本领和致富能力。“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教育经费229亿元,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目标提前实现。全市乡镇、街道全部建设了综合文化站,建成各类图书馆(室)55家,公共电子阅览室150个,城市文化广场33个,基本实现了文化活动场所全覆盖。
平安维稳安民。强力推进“法治西宁”“平安西宁”建设,在全市营造了良好的法治建设氛围和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卓有成效,各民族关系融洽和谐。社会文化环境不断净化,未成年人得到健康成长。
强化问题导向
补齐制约文明提升的工作短板
关键提示 针对中央文明办去年测评中发现并反馈的突出问题,制定措施、查漏补缺,强力整改、强本固基,努力让城市文明保持常态。
制定整改清单。省市领导对西宁市强化问题导向、加大整改力度、补齐工作短板、消除死角盲区提出明确要求。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响应,立即行动,采取措施,深入推进各项问题有效地解决。把落实中央文明办反馈的问题作为提高创城工作水平的重点,会同全市开展的模拟测评结果和督导检查发现的问题,制定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和整改清单,做到责任到人和整改到人。
补齐工作短板。制定综合性整改推进措施,促进各项创城工作取得实效。实施老旧小区、背街小巷、集贸市场等综合整治,推进城市公厕和垃圾中转站等环卫设施建设,加强城市主次干道、盲道、路灯、绿地等管护,着力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利用手机“随手拍”、无人机航拍巡查,消除监管死角,不断提高城市运行管理质量。以规范校区环境、商圈环境、街道环境为重点,加强交通标志、信号灯岗、交通护栏等交通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城市道路交通环境。招募文明交通志愿者,在主要路口进行引导,对行人闯灯越线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阻,有效提升市民的文明意识和文明素质。
坚持严管重罚。为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防止问题反弹回潮,全市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对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乱穿马路等不文明行为全面实行严管重罚,使影响创建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加强督促检查,健全完善考评、督察、问责、奖罚“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专项督察、人大政协视察、纪检效能监察、部门明察暗访、媒体舆论监督、社会群众监督,全程跟踪督办创建任务的落实情况,及时通报测评结果。进一步完善市领导包片、区领导包段、部门领导包点责任制,有效解决基层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推进中央文明办反馈问题的解决和全市创城工作任务深入落实。
全员参与,共建共享,向更高、更广、更优的方向努力。
西宁,这扇大美青海的窗口,向着全国文明城市的方向,一定会越来越闪亮!
(西宁市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