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增动力 提速精准脱贫
李廷俊
  中共康县县委书记 李廷俊
  近年来,甘肃省康县按照中央、省、市的部署,立足县情实际,着力在农村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创新。通过改革聚合力、增动力,整合各类资源,全县在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等方面,有效地实现了低成本、高成效的精准脱贫。

  改革建设规划,完善城乡一体发展思路。针对全县城乡发展差别较大的现状和艰巨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康县改革过去城乡规划分设、重城轻乡的问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环境就是民生、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确立了“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建设小康美丽康县”的总体思路,把城市与农村、城关镇与其它20个乡镇统筹规划,打破城乡界限,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改革过去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的问题,结合“多规合一”试点,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规划、项目建设规划等各类规划有效整合,用科学的规划引领城乡一体建设;改革过去规划层次低、资源聚集效应不突出的问题,对全县21个乡镇350个村4个居委会统一规划,交通围绕旅游保畅通,城建围绕旅游提升品位,水利、林业围绕旅游造景观,农牧、扶贫围绕旅游打基础,文化围绕旅游铸灵魂,宣传围绕旅游造声势,全县围绕旅游聚活力,整合了资源和力量。

  为解决项目资金小而散不能集中财力办大事的问题,康县建立了“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项目整合机制,按照“集中管理、分类申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每年全县统一规划建设配套完善的高标准脱贫村50多个,将项目资金集中使用,一次性按美丽乡村建设标准,解决村上路、水、电、危房改造、村史馆、文化广场、乡村舞台、垃圾处理场和产业发展等问题。

  改革工作方式,促进产村融合精准脱贫。我们积极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改革农村工作方式方法,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产村融合发展。一是持续建设美丽乡村。根据全县350个村不同地域特色,确定了生态旅游型、古村保护型等五种建设类型,保持原生态风貌,因地制宜彰显特色。截至目前,全县350个村已建成美丽乡村262个。二是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围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依托美丽乡村建成6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实施了“十村百户千床”示范工程,发展农家乐和农家客栈317户,探索完善了花桥“政府引导+公司运营+协会管理+农户联动”、大水沟“协会+农家客栈+农户”、凤凰谷“支部+双联单位+公司+农户”等五种旅游扶贫模式。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三是加快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和“既要让村庄美丽、又要让产业发展”的理念,集中力量发展特色经济林6.66万公顷;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改革特色产业传统营销模式,积极实施电商扶贫,扩大了农产品销售。四是统筹建设乡村舞台。立足挖掘传承和繁荣农村文化,全县建成乡村舞台343个、村级文化大院和村史馆166处、村级文化小广场667个,村级组织活动室、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达到行政村全覆盖,打造了“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品牌。

  改革落实机制,充分激发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深化奖补机制改革,在农村建设上采取“统一规划、分户实施”的办法,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由帮建单位投资建设;实施房屋风貌改造、入户巷道和庭院硬化、绿化等工程,由财政补助、分户实施,公开公正透明地落实每户2万元的奖补资金,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行政机制改革,健全完善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连着一年抓”的持续推进机制和“一月一督察、一月一排序、一月一通报”的检查监督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县直相关职能部门统一入驻县政务服务中心,工商登记实行“五证合一”,加快服务政府和法制政府建设。深化基层组织创建改革,结合精准脱贫,全力建设“四有型”基层党组织;树立凭实绩用干部的导向,激发了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热情,形成了各乡镇比着干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康县通过改革增强了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破解了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些难题,加快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就地城镇化进程,农村生产、生活、居住、创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当前:第一版(2016年11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