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砥砺,西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底气倍增
胡桂芳

图为“做文明西昌人 当创建志愿者”大型签名活动现场

  本报记者 胡桂芳
  阅读提示

  从2008年提出要“成功创建省级、国家级文明城市”到今年接受四川省第四届文明城市测评验收,西昌用了八年时间。八年时间里,这座城市向世人展示了她的自信和魅力。

  近年来,西昌集山水城市一体发展之势,扬群众向上精气神,向着既定目标击鼓前行,成功创建并蝉联四川省第二届、第三届文明城市;2015年,获得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资格,并被中央文明委确定为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体系调研点。2017年,西昌又将迎来“创文”征途上最为关键的时刻——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一路走来一路歌,在文明创建路上,西昌用实力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增添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底气。

  2008年,西昌旗帜鲜明响亮提出“要成功创建省级、国家级文明城市”,全市人民怀揣着一个关于文明西昌的美好梦想,向着既定目标击鼓奋进。

  2016年,西昌接受四川省第四届文明城市的测评验收。八年时间,这座城市成功创建并蝉联四川省第二届,第三届文明城市。又即将于明年迎来“创文”征途上最为关键的时刻——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测评。

  八年回眸,西昌收获的不仅仅是创建带来的美好,更重要的是走向文明的自信与浑厚。这八年,正是西昌创建水平得以破茧成蝶的关键时期,更是其砥砺奋进不断超越的“黄金”时期。八年沉淀,足以让这座城市自信地向世人敞开魅力。

  从“省级”到“国家级”

  西昌有创建文明城市的底气和实力

  要成功创建省级、国家级文明城市,不仅仅需要环境的整洁、秩序的有序,还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个城市长葆发展的激情活力和全市群众饱满向上的精气神。

  从2008年到2016年,是西昌乘势而上不断跨越的八年。八年时间里,西昌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发展与惠民”两大主题,把文明创建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把发展经济、保障民生和改善人居环境作为文明创建的重要任务,以创建促文明,以文明促发展,以发展惠民生,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联动、文化提升、标本兼治”的创建思路,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独具特色的创建之路。

  正是有了这八年的持续发力,积淀了加快发展的经济、民生、精神的强大基础,使得西昌有了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乃至全国文明城市的底气和实力。

  目标确立之初,西昌就高扬“发展与惠民”的创建宗旨,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联动、文化提升、标本兼治”的创建思路,实现了文明城市创建令百姓满意的最大值,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独具特色的创建之路。

  八年来,西昌将文明城市创建提升到较高站位,瞄准城市综合实力跃升这一创建目标,着力补足城乡一体化建设短板,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农村垃圾治理、义务教育均衡化顺利通过国检,“国家卫生城市”“双拥模范县”“国家森林城市”等一批城市品牌揽入怀中,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增添了砝码。

  成绩的背后凝聚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更彰显着城市实力。从保持省级文明城市到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西昌有足够的底气和实力。

  从发展滞后到破茧成蝶

  西昌有解决问题的智慧和能力

  创建之初,西昌和众多城市一样面临经济实力不雄厚、老城区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环境差,城区“牛皮癣”治理难等压力。

  创建过程中,西昌事不避难直面问题,围绕测评体系的4方面、18个重点工作推出学习清单、任务清单、问题清单、整改清单、服务清单、成绩清单“六张清单”,建立以“要事第一、一事一列、一人为主、一段一结”的“四个一”工作法,形成工作倒逼机制,决心再加砖瓦、再添动力、再增措施,再次吹响向全国文明城市前进的集结号,推动创建工作落细落小落实,文明创建水平得以破茧成蝶。

  面对群众想要完善老城区基础设施的热切期盼,西昌对老城区供排水、电网、道路和历史古迹等进行全面改造和维护;为提高交通服务能力,西昌以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着力构建大交通发展支撑体系,加快完善铁路和高速公路运输干线网络;为全面深化依法治市,西昌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做好民生诉求、困难群众、稳定工作“三本台账”,分级、分类全面解决群众的困难。此外,西昌还投资40亿元,完成了邛海湿地恢复工程;建成 “市、乡、村、组”四级环卫体系,并创造性地开展“最差小区”“最脏街巷”等反向评选活动。

  同时,西昌创新载体,融入网格,着力在科学创建上下功夫把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融入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提出以“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利民”为宗旨,积极探索坚持以人为本,城乡共创、依法治市和可持续发展的四项原则,着力在科学、统筹、联动、深化、提升等五个方面下功夫“三四五”工作法,积极探索具有西昌特色的民族地区文明创建之路。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在西昌,城市管理者们有清醒的认识:创建文明城市,绝不仅仅是为了拿牌子,更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而是让这座城市里的老百姓生活得更安适。从城市最初发展水平的滞后到如今文明创建水平的破茧成蝶,西昌有解决问题的智慧和能力。

  从初级探索到品牌战略

  西昌有以质求胜的创新和魅力

  在“创文”征途中,西昌并没有将创建的脚步停留在冲洗街道、清理“牛皮癣”的初级层面,而是深度实施品牌战略,开创了文明创建新天地。

  尤其是在文化建设上的品牌探索,奠定了这座城市的文化态度和底蕴。近年来,西昌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投入,积极推进“书香西昌”建设,全市建成40个农家社区书屋、37个乡镇公共电子阅览室,集图书馆、档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为一体的文体中心,阅读活动有效延伸到家庭、企业和社区。在西昌,文化和市民“零距离”。

  为增强市民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坚定建设文明城市的自信心,西昌不断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深入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周末惠民音乐会等“八大文化惠民工程”,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如何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做细、做深,西昌还创新地将“网格化”管理融入创建当中,成立了网格管理中心,建成网格管理47个分中心、255个管理站,并综合全国和省级文明城市测评细则,将文明城市测评标准融入网格,形成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新格局。

  2015年,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在凉山调研时指出,今后几年,大小凉山彝区扶贫工作的目标是让彝区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要把这“四个好”,作为评价大小凉山彝区扶贫成效的最直观体现和最基本标准。此后,作为凉山首善之区的西昌明确指出把“四个好”家庭创建活动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营造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城市因创建而美丽!在一幅幅生动画卷的背后,是西昌人不甘落后砥砺奋进的不懈追求。八年时光,这座怀抱梦想的城市在文明创建的赛场上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路越走越宽,经验越来越丰富。

当前:第一版(2016年11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