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也需导向正确
卢泽华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给信息传播的主体、内容及方式带来了根本性变革,“网红”便是这一潮流的产物。以大量催生“网红”的直播行业为例,作为一种新型传播方式,直播的传播内容不再像过去那样,拥有一整套严谨的制作流程,而是“随机生产,同步呈现”;传播者也不一定是专业人士,而是各个领域的草根阶层都能参与。这是新媒体即时性、大众性的体现。也是“网红”群体实现野蛮生长的原因。
毋庸置疑,目前处于风口的“网红”群体仍在迅速壮大。前不久,某家知名媒体发布了名为《95后迷之就业观》的2016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大数据报告。报告显示,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排行榜中,超过半数的人选择了主播、“网红”。然而,“网红”们究竟能走多远却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对于“网红”群体生命力的担忧不无根据。从其进入公众视野开始,各种隐患就被同时埋下。文化部下发第二十五批违法违规互联网文化活动查处名单,20多家直播平台共同发布了《北京网络直播行业自律公约》以及广电总局对直播必须拥有相关牌照的规定,都是对“网红”群体在监管制度上的直接回应。
在史上最严监管风暴的重拳治理下,“网红们消停了”渐成社会共识,网络空间也被有效净化。同时,也让人们对“网红”能走多远的问题产生疑虑。其实,任何时代都会产生“红人”,网络时代也不例外。因此,“网红”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在合理的经济、文化、社会背景下,“网红”也自然有其自己的文化价值。
事实上,如今最“红”的“网红”并非直播里部分浓妆艳抹,卖弄姿色的主播们。在“2016中国网红商业价值排行榜”中,高居榜首的是音乐人高晓松,而以系列短片走红的“papi酱”也持续上榜,熟悉他们的都知道,这些“网红”的成功,和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健康的价值观念不无关系。
明白这些道理,对于“网红”如何才能成为一直“红”下去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作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网红”的生命力依然需要遵循最基本的文化规律,即是否符合社会主流的价值导向。所以说,真正以表达形式、传播内容的创新起家,并传递健康的价值观念的“网红”,才能以更强的生命力走得更远。
卢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