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乡贤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李敏
  中共宜宾市委常委、政府副市长、宣传部部长 李敏
  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过程既是经济建设的过程,更是文化建设的过程,是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统一。乡贤文化既包括优良传统和文化精神,也包括乡村精英对这一精神的继承、创新与践行。近年来,四川宜宾依托乡贤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探索有形载体,实现了农村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的有机统一,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乡贤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与创新以及两者的有机统一,是实现以乡贤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基础性工作。传承意味着对历史事件、民俗风情、传说故事、谚语俗语等重要史料的挖掘和整理,通过激发乡土情感,维系集体认同感;创新意味着提炼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元素,去除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思想观念,赋予乡贤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近年来,宜宾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镇、村两级组织整理村史、村志及其它文史资料发现乡贤。通过评选表彰优秀村干部、农村致富创业能手、道德模范等平台,挖掘在家务农经商创业者中凸显的好人、贤人以及退休后返乡或回乡居住的老干部、老教师、老职工等乡贤。搜集宜宾籍在外的名人、达人、能人的各种信息,以“乡情、亲情、友情”为纽带,通过节日慰问、互通信息、拜访联谊等形式,使在外乡贤找到乡情、亲情的慰藉,赢得这些乡贤对家乡的支持。另一方面将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合起来,把农村群众的价值准则统一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上来。近年来,宜宾聘请100多名乡贤组成乡贤维稳队伍,对村里存在的邻里矛盾纠纷、垃圾乱扔等不文明现象开展评议,有力地助推了全市农村社会稳定。

  乡贤榜样力量的示范和引领

  乡村贤达热心乡村建设,对文化建设一般都有自觉的担当,是中国农村社会文化建设的内生力量。对于那些关心农村世道人心、乐于维护农村生活秩序的乡村贤达人士,基层政府应给予鼓励和支持,凝聚乡贤智慧,提升乡贤影响,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提高他们主动带领群众致富的积极性,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示范乡亲,涵育文明新风尚,实现乡贤自身优势与核心价值观建设和美丽新村建设相融合。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宜宾把“文乡贤”“德乡贤”等作为榜样,通过发挥乡贤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达到以文化人、凝聚人心、经济发展和稳定和谐的效果。在各级乡贤的推动下,各地采取“帮、促、育、联、激”五项举措(优惠政策“帮”、项目建设“促”、因材施教“育”、结对帮扶“联”、典型引导“激”),有效地激发了农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热情。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自从选举乡贤王家元为村委会主任后,该村人均纯收入由2004年的不足1800元达到2015年的19200元,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为一体的发展之路。

  乡贤文化品牌组织的打造和融入

  品牌是一种精神象征、是一种价值理念,也是一个工作特色。品牌组织以完成使命为导向,以传承文化为纽带,满足人们更深层次的欲望和需求。宜宾匠心独运,培育和壮大了一系列乡贤组织,设计了一系列乡贤文化品牌,将群众的日常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为一体,促进了全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丰收。

  宜宾将全市乡贤分为传承家风家训、调解邻里纠纷、带领群众致富、引领文明新风四大类别,由各县(区)党委宣传部牵头,将各地优秀村干部、农村致富创业能手、道德模范、在外乡贤等收集造册,培育和壮大了一系列乡贤组织,打造了一系列乡贤品牌。长宁县从2012年开始,在全县各行各业中评选“最美长宁人”。在评选当年,县委、县政府都要组织表彰大会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同时,通过媒体全方位宣扬他们的感人事迹,把好人树起来、让好事晒出来,有效带动了广大市民崇德向善,传递正能量。
当前:第一版(2016年12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