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从2007年成功创建四川省第一届省级文明城市,到2013年成功创建四川省第三届省级文明城市,再到2015年2月28日,被成功确认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入围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行列,旅游名城都江堰市在创建文明城市的台阶上拾级而上,渐成全国文明城市的气象。
为了能在2017年成功创成全国文明城市,都江堰举全市之力推动城市文明进步。广大干部群众共创共建,这座城市越来越有气质、越来越有品位,也越来越有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底气。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一句蕴涵水之灵动和道之神韵的广告词,让都江堰的旅游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观光者。如今,延续着与千年古堰的时空对话,聚力于提升品质创新发展,都江堰市焕发着全新的城市魅力,也有了更高的追求。
建设国际旅游名城,冲刺全国文明城市,都江堰市底气何来?底蕴何在?
“文明城市是我们的根本,讲文明是我们的基础!”都江堰市委书记张余松如此诠释。
光大名气:现代旅游名城的环境支撑
一个文明的城市,一定是珍视生态、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的城市。
对于都江堰市民来说,他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可以享受绿树、蓝天、白云以及身旁的碧水。与每一个都江堰市民一样,都江堰的管理者们格外珍视“碧水蓝天”的环境优势,不遗余力优化城市环境。
近几年,都江堰着力打造旅游城市宜人气质,以健全完善品质城市服务配套为重点,全面推进城市空间改造、城乡环境治理、城市功能提升,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努力将都江堰建设成为绿水家园、天然氧吧、消暑胜地、避霾天堂。
“九河十八岸”景观驳岸打造、“四改六治理”十大行动、旅游公厕建设、推进“美好家园·美丽我院”全域城乡环境提升、成功创建“省环境优美示范县城”“国家生态市”……所有行动的推进与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的科学内涵相契合。
同时,在社会加速发展的今天,都江堰紧跟时代步伐,坚持以旅游为主导,不断完善休闲旅居的城市形态,推动城市建设智能化、人性化、现代化。构建“公交+骑行+步行”多项选择、无缝接驳的旅游交通体系;加快交通国际化建设,规划布局通用航空机场,推动“国际交通提速工程”;加快城乡有机更新,以滨江新区建设为标杆,全面完成金马河闸坝工程和两岸生态驳岸建设,打造最具品质的时尚魅力新区;推进市政公用设施现代化,统筹完善电力、燃气、通信、供排水等市政设施,有效实施农贸市场、垃圾收运处理等设施旅游化改造,稳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一系列的举措,使都江堰的城市魅力不断彰显。
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都江堰市民能清晰地感觉到,生活环境在改变,生活品质也在提高,因为,这不仅是一座绿色之城,也是一座宜居宜业宜休憩之城。
淬炼正气:城市人文内涵的文明效应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外表,更在于内涵。
如今的都江堰,绿树青翠、蓝天纯澈、街道整洁。行走在这座城市,你能随时感受到它的文明、友善、亲和。城市的变迁,并非仅体现于城市面貌的变化,而是城市神韵与文明的内外兼修。人们善意的微笑、亲切的问候和一点一滴的文明行为……构成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城市文明效应。
都江堰人友善、文明,不止是对身边人,对来客也一样。对外来投资者,都江堰创新机制,制定专项扶持政策,近5年来签约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142个,协议投资总额达1978亿元;对外地游客,都江堰人热心指路、提供帮助、诚意相待……这些与都江堰“和谐、智慧、创新”的人文精神以及“诚信、包容、热情”的城市气质不谋而合。
其实,为了全面提升城市人文素养,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品牌,都江堰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坚持把传播水文化、道文化、大熊猫文化等都江堰市特有文化精髓,作为传承民族文化,传递城市文脉的核心工作;突出人文理念,首倡“李冰”精神,弘扬乡贤文化,积极开展“历史人物品鉴”“先进典型评选”“百姓故事会”“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认真开展“书香都江堰”等系列活动,努力让先贤故事、乡贤事迹和传统教育成为打造城市魅力、形成城市内涵的重要元素,努力让古堰文明、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成为都江堰市特有的文明符号和文化品牌。
此外,都江堰还创新开展了“讲礼仪、讲家风、讲信用、讲法治、讲故事、讲普通话”培育新市民“六讲”活动,并把“六讲”活动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共推进,形成了乡镇部门多维联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市民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制定了重点人群行业礼仪规范,开展了国际通用礼仪培训,2016年机关单位测评达标率80%以上,餐饮、品质酒店、旅行社从业人员、公交出租车司机测评达标率50%以上;开展“好家风”故事分享会和“五好文明家庭”“最美家庭”“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先后评出“最美家庭”27户,“文明家庭”3700户,选出 “美德少年”115名,上榜“成都好人”4人、“四川好人”2人、“中国好人”1人;开展了“寻找诚信金字招牌”等评选活动,引进了大公国际信用评级集团,以“1+1+2”模式,率先推进旅游行业信用体系建设,运用综合信用评级方法,成功创建了全国首个以五个维度为基础的“旅游行业信用评价标准”,完成了150家酒店、餐饮企业信用评级和1631户纳税信用评价,开发运行了全国首个旅游信用查询APP,创新推行诚信红黑榜发布公示,都江堰作为成都市创建全国首批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典型案例受到四川省和国家肯定。
站在时代的潮头,都江堰人以如椽之笔,饱蘸孕育了千年的文化内涵,描绘着城市文明的宏伟蓝图。
接通地气:文明城市创建的幸福指数
城市因人而生机勃勃,创建文明城市不是束之高阁的纸上工程,它因惠民利民而吸引每个市民的参与,接通城市和乡村的地气。
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都江堰注重发动全民参与,从为民利民惠民出发,不断夯实城市精神文明基础,让每个人既是城市文明的受益者,更是城市文明的创造者。
在都江堰,随处可见志愿者的身影,他们在这座城市上演文明接力:每天在市区主要交通路口、公交站点、公园广场、旅游景区等开展常态化文明引导、交通劝诫和志愿服务,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帮助。
据统计,截至目前,都江堰共有注册志愿者10.5万人,占常住人口数的15.3%,建成成都市标准化志愿服务站13个,各级志愿服务站255个、志愿服务队伍500余支。其中,较广为人知的是“柳河之家社会治理服务中心”。2015年10月,柳河社区居民刘清容、何敏、严红三人发起并成立了“柳河之家社会治理服务中心”,组织志愿者对出摊占道等现象进行文明劝导。灌口街道作为“都江堰景区”“玉垒山景区”的“大门”,是游客聚集地。一年前的这里游商小贩众多、占道经营、街面脏乱差……然而通过志愿者们的“温暖劝导”后,灌口街道“旧貌换新颜”,现在走在灌口街道,路面整洁、店铺规整。
文明城市创建的触角进一步向村镇和社区延伸,从而接通更深厚的地气。为了让群众从创建中受益,都江堰市借力村(社区)文化底蕴,积极开展“风尚新美、环境秀美、生活富美”示范村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祠堂文化是崇义镇江安社区的特色,社区以“崇德尚义、弘扬家风”为主题,充分挖掘祠堂文化资源,用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文明建设。周家院子“周氏祠堂”劝诫训勉之辞和先贤语录在当地非常有名,社区将这里打造成以立志、勉学、孝老敬老、邻里和谐、爱家、爱国为主题的民风廊,把祠堂变成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思想文化传播的阵地。
“要把精神文明的种子种在都江堰的土地上,要让精神文明之花开在都江堰市民的心坎上。”都江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董红桥的这番话,再次诠释了这座城市“拜水”与“问道”、力创全国文明城市的文明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