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苗族孩子的艺术希望
记乡村教师熊永伦家庭
本报记者 漆世平

熊永伦一家

 

    家庭名片
  熊永伦和女儿熊宗琴都是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大坝苗族乡小寨村的小学老师,父女俩一直坚守在大山深处,守护苗族文化,传承“孝道、勤劳、专注、和爱”的优良家风。
  

    近日,兴文县大坝苗族乡小寨村的熊永伦家庭荣获“全国文明家庭”称号。从1976年开始,熊永伦就一直在村小教书。女儿熊宗琴也在他的影响下致力于苗区教育,传承苗族民族艺术文化。
    坚守乡村教育38年
  小寨村是一个靠近川云山主峰黑帽顶的小山村,地处高寒山区,道路蜿蜒崎岖,弯急坡陡,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30多年前,小寨村贫困偏远,村小唯一的两间教室由黄土竹篱笆砌成,上课时,老师用高板凳当课桌,学生自带小板凳。下雨天,由于教室漏雨,老师和学生都得戴着斗笠上课。”熊永伦告诉记者,刚开始时,他一个人要教三个年级孩子的所有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品德、音乐、美术、体育,这种教学状态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末才得以改善。
  “由于交通不便,我每天早上不到8点钟就得出发去学校。路比较难走,要拐过几个大弯,踩着石头趟过两道河沟,步行1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熊永伦说,由于大山里面条件差,外来的老师都不愿意留下来,但是孩子们需要知识,有知识才能走出大山,所以不管条件有多艰苦,他都必须坚守在岗位上。
  这一坚守就是38年,熊永伦将爱全部给了大山深处的孩子们。“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大山,这是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最大收获。”
  优良家风代代相传
  每周五下午,大坝苗乡沙坝民族艺术学校的最后一堂课都是苗族艺术课,而今这堂课的老师不再是熊永伦,而是他的女儿熊宗琴。
  2006年熊宗琴高中毕业后,便想到山外面的大城市去看看。但父亲熊永伦却希望女儿能留在家乡,留在村小。
  “父亲的心愿就是让我们这些山上的孩子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能够走出去。”在熊永伦的劝导和感染下,熊宗琴决定留在村里,当一名村小老师,从父亲手里接过传承苗乡传统艺术文化的重任。
  在采访中,熊永伦表示,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从小父辈就严格要求他们,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对他人要以和为贵、平易近人。这么多年来,这个家庭一直严格遵循着“孝道、勤劳、专注、和爱”的家规做人。
  一言一行说起来容易,但要坚持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却是难事,而熊永伦一家却做到了。如今,整个小寨村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熊永伦或者熊宗琴的学生,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们为“大熊老师”和“小熊老师”。 
    传承苗族艺术文化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如今在苗山上,懂传统苗族乐器和舞蹈的老人越来越少,我们的语言和文化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正是缘于这种危机感,让熊永伦在工作后不久,就萌发了在学生中普及和传承苗族艺术的念头。
  为了解决学生们的语言障碍,让苗家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汉语,熊永伦在教学中摸索出苗家话、四川话、普通话“三语教学”的苗乡启蒙教学模式。而后,他又因地制宜地创设了生动有趣的“苗家乐”第二课堂,将苗家的音乐、舞蹈艺术融入课堂教学和课余文化活动中。
  多年来,熊永伦对苗乡歌舞进行收集和研究,自主编导了《苗家乐》《欢乐苗家》《鼓乐笙歌》等一批节目,编纂了地方民族教育教材,设计出独具苗乡特色的课间操“竹竿舞”“挤芦笙”“牛角舞”等,苗族文化和苗乡歌舞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
  如今,63岁的熊永伦已退休三年,但他对工作的热忱丝毫未减。如今,他仍以兴文县苗族促进会副理事长和校外辅导员的身份,继续为苗乡教育作贡献,普及和传承苗族文化。
  “作为一个苗家儿女,我想让苗族文化得到传承,这也是我们家风的一种延续和拓展。”熊永伦表示,只要自己还能做事,就一定会坚持下去。

当前:二版(2016年12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