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名片
家住四川江油市的崔荫森几十年如一日,照顾双目失明后又瘫痪在床的母亲和重病缠身的妻子,他用孝心演绎了孝老爱亲的故事,用忠诚履行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终身相守、不离不弃”的诺言。
1934年出生的崔荫森是攀长钢公司退休人员、原长钢三厂高级工程师。82岁本该是颐养天年的年纪,但崔荫森却很难像其他退休老人一样快乐悠闲地享受晚年生活,因为家里有两个让他牵挂的人:一个是瘫痪在床的母亲,一个是行动不便的妻子。多年来,买菜做饭,给母亲洗脸、喂饭、擦身,推着妻子外出散步、锻炼,几乎是崔荫森生活的全部内容。
“您养我长大,我陪您变老”
当谈起母亲的人生经历,崔荫森几次哽咽不能言语。崔荫森12岁那年,父亲去世。为了把崔荫森抚养成一个有用之才,母亲用瘦弱的肩膀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一个人耕种10亩地,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后来,崔荫森考上了大学,走上了工作岗位。结婚后,崔荫森就把母亲接来同住。
就在生活逐渐好起来的时候,1987年,母亲双目失明了,崔荫森担起了照顾母亲的重任。2012年,母亲又意外摔倒,股骨被摔断,从此瘫痪在床。此时,崔荫森的妻子由于常年患病,身体虚弱,行动不便,加上儿子病逝,两个女儿家在外地,所有的家务事都落在了崔荫森一个人身上。两个女儿心疼父亲,希望请护工代劳,但崔荫森都以自己还能干得动谢绝了。
每天早上7点半,崔荫森便匆匆起床,给母亲洗脸、喂饭、翻身、擦身;帮妻子穿衣服、洗漱。然后,再去买菜做饭。给母亲喂饭也是一个细活,动作要轻要慢,害怕烫着噎着,吃一顿饭需要20多分钟的时间。有时饭冷了,还要再热……等母亲和妻子吃完了,崔荫森才匆匆忙忙吃几口剩下的饭菜。忙完吃饭和洗漱,崔荫森还要给母亲梳头,编麻花辫子,按摩头部……为防止母亲腿脚萎缩,他每天晚上要给母亲用热水洗脚,按摩腿部。在崔荫森的悉心照顾下,卧床的母亲没生过一次褥疮,肌肉没有萎缩,身上清清爽爽,房间干净整洁。
“如今,母亲已经102岁高龄了,回家叫一声妈,是一件幸福的事啊!”一根根白发中、一道道皱纹里,溢满了崔荫森的幸福……
“只要相伴,就是幸福的”
1993年,崔荫森的妻子患上了白内障,虽然置换了人工晶体,但她还是在2008年因青光眼晚期而失明;2010年,她又患上了腰椎压缩性骨折;2012年,她的尾椎骨又骨折了,生活不能自理。崔荫森一如既往地精心照顾着妻子,他说:“夫妻本来就该相濡以沫,不离不弃,只要相伴,就是幸福的!”
为方便照顾母亲和妻子,崔荫森把母亲和妻子的床搬到一间房里,他就睡在两张床中间,一晚上睡不到3个小时。常常是前半夜照顾母亲,后半夜照顾妻子。为了省钱给母亲和妻子看病、补充营养,崔荫森学会了做面条、包子和饺子。一家人吃得最多的是饺子,从饺子皮到馅儿,崔荫森都是自己做,母亲喜欢吃厚的、硬的,妻子喜欢吃薄的、软的,因此,崔荫森每次都要做两种饺子,蒸饺给母亲吃,煮饺给妻子吃。
虽然要照顾两个病人,但崔荫森记得的只有那些让人开心的细节:“有时候我午睡的时候,突然会被‘啪嗒啪嗒’的声音吵醒,那是她拄着拐杖过来给我盖被子。”说起妻子对自己的关心,崔荫森的眼中饱含幸福,“只要我一出门,她便会趴在窗台上看我。要是我回头望望她,她就对我招招手、笑一笑。”
让孝老爱亲美德薪火相传
崔荫森孝老爱亲的故事不仅感动了周围人,也在江油市传为美谈。崔荫森因此先后获得了2015年度江油市“十佳孝星”、2015年度“江油好人”称号,2016年入选孝老爱亲“中国好人榜”和首届“全国文明家庭”荣誉。面对各种赞美,他只是微微一笑说:“尊老爱老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绝不能把这种优良传统丢掉。”
在崔荫森的言传身教下,家里的小辈耳濡目染,心里也种下了爱的种子。每到周末或节日,崔荫森的两个女儿、孙女都会回家,尽量多做一些家务,以减轻他的负担。
“家庭是人们梦想起航的地方,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参加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时,崔荫森记忆最深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北京载誉归来后,崔荫森到社区、学校及企事业单位去宣讲,用良好家风引领江油市倡导文明新风尚,“我现在不仅要做好自己家里的事情,还要带动更多的家庭走向文明。” 崔荫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