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共宜宾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李敏
四川宜宾市近年来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实干争先、富民强市,决胜全面小康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
抓创新 搭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平台
我市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乡贤人士、编制乡规民约、诵读家风家训,做到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丰厚滋养和共享平台:弘扬乡贤文化,出台了《创新发展乡贤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意见》,评选出王家元、史进洪等一大批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新乡贤;编制乡规民约,将遵纪守法、社会治安、社会公德等内容纳入其中,把传统的廉礼之风、孝悌之风、节俭之风固化为契约;传承家风家训,促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逐步形成修身自律、崇德向善、清正廉洁的行为操守和处事准则,在干事创业、为人处世时守住“底线”,不触“红线”,以“好家风严家训”为美满幸福家庭护航。
重协调 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覆盖领域
我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党员教育、公共文化服务相融合,强化整体协调与均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借助全市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新格局服务模式,实现了机关、企业、农村、学校、社区、“两新”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全覆盖,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域、责任到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网络化;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引领教育发展“新常态”,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岗敬业,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通过积极策划社会宣传、组织开展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百姓生活。
强绿色 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生态环境
绿色是发展的方向和资本,是实现新一轮发展的润滑剂,我市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通过法治宜宾建设、净化网络空间、打造绿色文化,努力营造心齐、同向、实干的政治生态环境:重法治建设,出台《宜宾市加强依法治市的决定》,制定《宜宾市党政“一把手”依法行权绩效评估办法》等30项制度创新成果,培训干部人才近2.3万人次,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教育活动3771场次,成功调解矛盾纠纷17000余起;净化网络空间,将互联网管理、党风廉政、安全生产等工作并列,依法建立网站准入和退出机制、依法规范个人网上信息传播行为、依法建立不良记录登记管理制度等;将绿色文化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挖掘绿色文化资源,倡导绿色生活和休闲模式,发展绿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重开放 纵深推进品牌建设
我市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塑品牌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品牌建设:坚持“走出去”学习经验,在考察学习中看到自身差距、不足,找到缩小差距、弥补不足的解决之道;“请进来”传经送宝,通过承办全国、全省大型活动、会议和举办现场会、研讨会形式,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到我市开展调查研究,提升我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整体水平。2016年,我市承办了四川综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现场交流会,还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组织召开“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强调经验总结,努力将创造性工作转化为工作成果,切实加强宣传推广,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向纵深推进。
促共享 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我市在推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中,通过加强树立标杆、扶智扶志、社会治理等相关工作,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注重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打造良好社会风尚。近年来,我市先后有103人获得全国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省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四川好人等称号;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在脱贫志气、脱贫技能、文明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扶贫政策的宣传,在平坝、丘陵、山区三种不同类区探索创造出“怡乐模式”“明威模式”“塘坝模式”等整乡推进模式以及“麻衣模式”“燕山模式”“春风模式”等整村推进模式,坚定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